海上什么书法家?
海上三雄、四僧,分别是指上海画坛的三位名家、四位高僧的并称。“海上”是清末民初上海的别称;而三雄指的是任伯年(1840~1896)、赵之谦(1829~1884)及吴昌硕(1844~1927)三位画家;四僧则指八大山人朱耷(1625—约1705)、石涛(1642–约1718)、弘仁(1610-1664)与髡残(1612——1692后)四人。
关于海上的说法有很多版本,有说是出自明末名士张岱《陶庵梦忆》中“西湖无佳山佳水可言,而湖上之名贤胜景集于一处,故名‘海上’……” 还有说是出于明、清之际文人墨客的一种风尚——“谈艺者每以地名相标榜,如江左三大家……浙西六家、公安派……云间派等名称”。当时江浙一带文风最盛,故常以“江南”“浙西”或“江右”等来指代文人集团。这些名号都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因此“海上”也自然用来代表在上海活动的一批文人画家。
至于为什么只有三雄和四僧而没有另外的人选呢?这是因为在当时上海地区的中国画坛,这两批人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了。他们都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当时乃至后来的书画创作。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具有非常自觉的艺术主张以及鲜明的艺术风格。所以后人便将三人并称为“海上三雄”,将四人合称为“海上四僧”。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末期到民国时期,曾有许多画家活跃在上海地区,但都未能进入这个群体之中。其中就包括被称为现代绘画宗师的齐白石先生。虽然他一生未曾离开家乡,但却在上海度过了大半辈子岁月。可以说没有上海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齐白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海上三雄或海上四僧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名字的由来吧! “三雄”的命名应该跟明代的一个典故有关。据传明崇祯末年,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皇城内外一片混乱。此时,一位老道士正在城内闲逛。忽然见一军官策马疾驰而来,老道忙躲闪不及被撞翻在地。只见那军官下马向老道施礼说:“师父见谅,小可乃大明忠臣何腾蛟。因兵败被迫逃亡至此,不知此处是何地方?”原来这军官正是明末抗清将领何腾蛟,而他所说的“这里”就是上海。于是他便带着士兵投奔上海,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从此便有了“何腾蛟上海”的故事流传下来。而这个故事也成了后世谈论海上的一个常用典故。
对于“海上四僧”的说法最早见于徐邦达先生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一书,书中提到:“自乾隆以来论画者多以‘海内四僧’目吴、朱、石、董四家.”这里的“四僧”显然并非专指僧人,而是泛指当时的一群文人画家,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人以及其他一些人。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认为海上四僧即“王原祁、恽寿平、陈淳、沈周”等等,但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考证。总之海上三雄与海上四僧都是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家们。无论你怎么看他们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