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书法钩摹?
所谓“钩摹”,是用墨笔在白纸上勾画出文字(通常将原稿翻过来映照而成)而成为单字的模本,然后依此书写成帖。这种字帖,又称作“影格”、“白格纸”或“描红纸”等. 《宣和书谱》中载有北宋徽宗皇帝亲自题写的“宣和书谱自序”,其中就说到他如何命人用朱笔从自己写过的法书中钩勒出来,使天下学书的人都能看到其法,并以此作为编辑《宣和书谱》的依据的经过 宋米芾《海岳名言》中说得更清楚: “唐人写墨迹及双钩阁本,多无墨迹可观者……余每见之深为不满…于是取王右军《乐毅论》于故纸端徐观,如见其人;又尝以双钩换薄纸覆绢中,轻按已黑,日夜变换,更数纸则满。其墨色微细透入绢里,光莹映泽,远而望之,隐隐有王字在中,真妙不可传也! ” 可见古代“钩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原作进行墨迹钩勒,然后再上石刻成石碑;另一种是直接在原作背面用浓淡相间的淡墨勾画后覆盖在素绢之上临写或临摹。
由于这种方法对原作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可以多次反复地临写而不至于损害原作,所以这种方法一直使用到近代以至现代。 清代书法家赵宦光在其所著《寒山堂稿·跋定林法帖》中对这种方法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吾友吴门张仲子云‘予昔游南田,见道原和尚真迹,乃唐人墨迹摹于白纸上者’… ‘唐时诸公墨迹流传世间者绝少,惟墨拓本极多耳’; ‘盖拓本易于传世而真迹难以流传’; ‘若必待得真迹而后临仿乎?则世鲜真迹,安所取法耶?’余善其言。
虽然唐代书法家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已经很少,但历代的大书法家及其代表风格却是比比皆是了。我们完全可以不必求甚解地去一味追求什么“唐楷”的原貌,只要把那些名家大作中的笔法,结体,章法以及风格等基本要素领会吸收下来就可以了,至于他们是怎么写成的又有什么历史背景等等则可以不去关心.正如古人所说的“得意忘形”一样吧!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非常熟悉的词句或文章都是被“钩摹”出来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书籍封底上的图案就是先用铅笔画出要印刷的内容轮廓图,然后用电脑处理再打上“本书由×××提供”的文字说明就可以制成封底的样稿付印了。
所以说,这是一种很普遍也很实用的方法啊...哈哈~ 祝楼主学习愉快^^!!
PS:我这是用自己的话解释的哦~没有引经据典哦~~希望大家不要笑话^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