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很透是真的吗?
“种水”是评价翡翠质地的一个标准,分为“种”与“水”两个部分,其中,“种”的评价重点在于透明度和结构,而“水”的评价重点在于色泽和光泽。 由于天然翡翠的原石大多来自地表以下几公里深甚至更深的岩石层,受到土壤中有色矿物元素的作用,表层会沾染上黄色调或棕色调的氧化铁,使得天然翡翠常呈黄翡、褐黄翡、黄绿翡等颜色。
当然,也有部分天然翡翠原石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大气的水分而呈现出半透明或者透明的质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头足”。这类翡翠往往被用来制作手镯、挂件等饰品。 但是,并不是所有“水头足”的翡翠都是优质品。有些“水头足”的翡翠可能是残次品,内部可能带有暗裂纹,亦或者是结晶体颗粒较为粗大,晶粒间缝隙较大,因此透明度虽高,但内部细节依然很难看清楚,这样的品质自然无法带来较好的装饰效果。 所以我们在选购时,要注意观察有无明显的裂纹,最好选择细条状的镯子,这样更便于观察。如果是不规则的碎片状,就要小心其中的裂纹了。同时,也要仔细观察玉面的瑕疵,包括黑点、白点等等,对于影响整体美观的瑕疵,要慎重对待。
其实这句话是不对的,这是在以玻璃的通透性来描述翡翠的通透,“水”是指翡翠的质地,只有对肉眼看不到内部细微结构的玻璃种和冰种的玻璃绿或祖母绿翡翠,才能用“透”字来形容,而对于冰种以下,紫罗兰,芙蓉色等其他颜色的翡翠一般不用“透”字来形容,而这些透明度不高的翡翠,其“水”的好坏就只能通过“莹”或“糯”字来表达了,“水”好的高冰种紫罗兰翡翠也不“透”,但很“莹”,冰种的玻璃绿翡翠也不“透”,但很“糯”。
所以,我们对翡翠“水”(即质地)的评价有三个档次,即“透”“莹”“糯”,只有最好的玻璃种和冰种的绿色翡翠才用“透”字评之,而紫罗兰和芙蓉色最高只能是高冰种的“莹”质,墨翠最好质地也只有老坑黑加绿(黑色部分也只是达到“糯”质),以上所有的翡翠,达到玻璃种“透”质的也只有5%以下,而冰种的只占总量的5%,高冰以下的只占30%,其余的翡翠都是玻璃种以下,冰种以下,高冰以下的,而玻璃种和冰种之下,就是统称为普通商品级别的翡翠,其“水”即质地只有“糯”质,这种“糯”字级别的翡翠,只强调质地的“水”,而不强调其是否透明,它是用内部结构的细腻与粗燥,来评“水”。
所以,当见到50%以下的翡翠中,“水”好的即“水头”长的,可能也很不“透”,而只有5%以下的玻璃种和冰种的翡翠才有可能很“透”,即使是这样,冰种翡翠只“透”绿不“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