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葫芦有哪些?

丁璐垚丁璐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题目好,我也来做做功课,分享一些资料。 中国的葫芦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学者吴先铭等的分类,我国的葫芦属植物有34个种和2个变种,归入7个物种和5个变种(1981)。其中,作为蔬菜栽培的有7个种的植株及果实可供食用,它们分别是: 中国各地广泛栽培的葫芦以容器苗定植后,一般于农历八月采收果实供食(也有二月或四月采果的,但成熟期迟,产量低)。此时,果实已充分长大并具有坚硬果皮,称为“老瓜”。老瓜内部果瓤与籽均呈鲜艳橙色;质脆多汁而甜,可鲜食、煮食或加工成干品。

葫芦的品种很多,各地均有栽培,根据其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矮生型、蔓生型和半蔓生型三种类型。其中,以矮生型的体型最为优美,且易于管理,是深受大众喜欢的观赏瓜果之一。 我国最早关于葫芦的记载见于《诗经·魏风》:“园有榆,其杖苦曲。园有枣,其木曼衍(蔓衍)。园有桃,其实靡落。园有李,其实三兮。”其中“其木曼衍”中的“木”指的就是葫芦藤蔓。

到了汉代,葫芦的种植方法已经十分完备:“葫芦,蔓生草器也……种之易立而成,不逾时得。”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能结双穗的葫芦品种——双穗葫芦,又称“马蜂葫芦”: “凡种葫芦法,宜深栽,令根入土坚实,叶茂花香。双株者,每棵只留一蔓,另一蔓拔去,使其根须盘结。至秋收获时,自有一穗,高悬枝头,如品字状。”

唐代诗人刘禹锡对葫芦的种植也有记载:“上蔓著树连枝卷,高侵云汉拂星辰。”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在葫芦生长最旺盛的部位缠上绳索,让它的藤蔓尽可能地顺着树干向上生长,直至覆盖住整个枝叶。 宋代文人笔记中出现了关于“葫芦巴”的记载——“葫巴子,味甘,性热,主治痢疾。”“此草亦名葫芦,处处有之。”这应该是现在已知最早的有关“葫芦巴”的记载了。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详尽的叙述: “葫芦,俗名葫。葫芦科。蔓生,叶圆而有锯齿,花白或紫色。茎、叶、花、实皆似丝瓜,惟花小如瓢勺而已。结实时大如拳,外有绿皮,里子如弹。盖葫芦苗嫩时常攀缘他树,故枝叶俱有刺。” 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述:“葫芦,人家庭院到处有之,蔓长数尺,叶如豌豆叶,色绿,开小白花五出,结小果如小鼓,嫩时可啖。”

贝恩华贝恩华优质答主

在葫芦植物的生长界线内,我国南起海南岛(西双版纳),北到辽宁(彰武),西起甘肃(兰州),东到江苏、上海都有葫芦的分布。就大葫芦(普通葫芦)而言,除西藏、青海、甘肃之外,我国都有栽培;而小葫芦(瓠瓜)的栽培,北可以达到黑龙江,东可以到台湾。总之,葫芦在中国的生长和分布是很普遍的。

在我们中国,有四类葫芦,一类是华北地区的大葫芦,瓜腔两头大小差别很大,悬垂的果实在10公斤以上;第二类同样是大葫芦,但是在华南种植的,这些葫芦有瓜腔两头大小均匀的,也有不均匀的;第三类是小葫芦,就是人们常说的瓠子,一般在华北、华南都能生长。它没有大葫芦皮那么厚,而且通常不挂果,基本上就是直挺挺地在秧上立着;还有就是西南地区的蛇把儿葫芦,这些葫芦一般只当观赏用。

在植物学上,人们把华北地区的大葫芦(也叫普通葫芦,一般指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辽宁、江苏等北方省市种植的葫芦)、华南地区的大葫芦、瓠瓜叫葫芦属,蛇把儿葫芦叫贝叶南瓜属。通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葫芦属中瓜腔两头大小差别大的叫大葫芦,把瓜腔两头大小差不多的叫瓠瓜。“瓠”字是个多音字,可以念gù或hu。从理论上讲,念gù就叫瓠瓜,是属于葫芦的一种;念hu就把葫芦和瓠瓜当成同一种植物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