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铸币是什么?
说到铸币,就必须先谈到铸币厂,也就是造钱的地方。 一般来说,古代朝廷的铸币厂有两类,一类是地方府、州、县所设的工场,负责铸造当地通行的钱币,这种钱币通常称为“钱文”;另一类则是由中央直接操控的铸币厂,多位于都城附近,其货币通常被称为“通宝”或是“元宝”(“宝”字的含义详见本文开头)。
这些铸币厂大多都是由官吏监办,负责提供工匠和所需物资,并统一发行货币。而私人的钱庄是不能铸钱的(偷铸),但可以通过经营将手中的铜钱汇集起来(赚差价),然后向百姓收取一定手续费后将钱汇给朝廷或藩王。
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的铸币厂都会“铸币”,只不过它们的产品质量控制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对于中央政府的铸币厂来说,由于受到监管力度较大,而且钱文是由朝廷指定的书法家书写的,所以质量相对较高;而地方上的铸币厂则主要依靠工匠的工艺水平,以及原料的质量来决定最终产品的质量,所以经常出现质量不过关的情况。
不过,这里的铸币厂概念与今天的硬币生产部门有着严格的区别。在现代工业体系中,铸币厂主要负责的是金属铸件的生产,它并不涉及金属加工领域,例如铜或铝的冶炼,而在古代,几乎所有的铸币厂都同时具有冶炼和铸币两个工序,并且以熔炼为主。
也就是说,古代的铸币厂是一个包括制模、翻砂、焙烧、研磨、冲饼、剪边等工艺在内的综合加工厂。 那么,既然古代的铸币厂可以生产这么多的铸件,为什么还要分开建设呢?这是因为,除了少量的稀有金属(如金银)之外,大部分的古钱币都是以铜为基材的,而铜是一种有色金属,它的化学属性较为活泼,容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材质退化。如果长期把制模和铸币工序安排在同一个车间里进行,很容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