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是经过三千多年演?
“三千年的传承”是个被误解的概念,其实跟中国历史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是秦朝,而秦朝的宫苑,《史记》里也有记载。汉唐元明的宫苑,史书上更是历历在目。 问题是,这些古代的宫苑,能流传到现在供我们参观的几乎没有。
原因嘛,很简单,皇帝们觉得以前皇家园林不好玩,于是重新建,把老园子推平了重玩儿。等他们玩厌了,园子又破败了。 比如汉代的上林苑、唐代的圆明园都有记载,但现在的西安和北京都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身影了(虽然西安尚有汉代城墙遗址,但那已经属于另一类建筑)。 不过,虽说古代宫苑大多无法寻到踪迹,但我们仍可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来了解大概情况。
首先,中国自古就有筑园的传统,西周时君王就有在都城近郊筑园的记载;其次,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文赋中也有不少关于园子的描写。 当然最可靠的证据还要属考古发现。近年来,各地兴起了修葺古迹的热潮,不少地方都修复了当地的名胜古迹,其中就包括许多历史时期的园址。
我曾在西安上学,西安近年修复的古迹中就有汉代文帝时的上林苑和唐代的玄奘寺。至于明代的御花园,北京故宫现在还留着呢! 另外值得提的是,由于中国传统园林多依山就水而建,因此除了人工设施外,园林中自然山水也反映出历史的痕迹。比如苏州拙政园里的“池沼”,其实是清代留下来的池塘,而历史上的拙政园是没有池塘的,据史载,它更像一位爱花人家蓄养的花园而已。即使是最著名的传统园林,也是经历无数变迁才终成如今的模样。
所以,中国的造园历史确实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而且这中间没有任何断裂,一脉相承至今。但若提到严格的历史延续性,那就只能到乾隆年间去找了,因为之前很多重要建筑都被毁掉了(这也和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有关,即“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故前朝旧园多被铲平,另起炉灶)。
中国园林是经过三千多年演进的有自己特色的园林体系。它与同时并存的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并称为世界园林三大体系。我们熟悉的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如凡尔赛宫苑,是处于封建与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期的作品,是后来世界园林的主流。它与我国明清时代的皇家园林处于同一历史年代,但其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却有极大的不同。我国的封建社会没有像欧洲一样形成教皇与国王分庭抗礼的社会体制,君主专制十分强烈,这就决定了我国古典园林的皇权象征性非常突出,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以“一池三山”的神话题材贯穿始终的苑囿和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山水私家园林。这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的产物。
西方园林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埃及,因为灌溉水渠网和水塘是种植果蔬和养鱼的基本条件。当时人们把高出水平面的种植土堆成台地,以防止洪水消退后的泛滥淹没,后来演变为人工堆土的台地,这就为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土壤。古代埃及是信奉多神教的国家,在他们看来,土地是女神的躯体,绿色和生命是与土地相连的。所以“绿洲”一词来源于古埃及,后来成为西方园林的代名词。
西方造园艺术另一个源泉是古希腊,古希腊人在葡萄园中开掘出一处处石板铺地的休息场所,在园中设置大理石雕刻的众神和美人像,这些小院是一种装饰风的室内庭园的室外翻版。古希腊哲学认为自然美至高无上,所以古希腊艺术的主流是人体雕像和陶器装饰等实用性的造型艺术。古罗马人在灭掉古希腊之后,在实用思想支配下把古希腊的艺术古董洗劫一空。
古罗马人在造园艺术上,没有超越古希腊取得新的突破。但他们从古希腊继承的造园思想有:1.认为自然美是至高无上的;2.人体美作为反映自然美的代表是古希腊艺术的主流;3.认为在建筑物和人体之间应有一个适合它们的构图尺度。因此,古希腊人并不崇尚宏伟壮观的庭园。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审美思想,同时他们作为世界征服者,将从东方掠夺的动植物和人力物力大量输入罗马,他们用这些人力和物力构筑了豪华壮丽、宏伟宽广的林园,并通过建筑水道将水引入园内,形成水景和渠、池灌溉系统。当时的神庙建筑和住宅被古罗马人移植到园内,园中还开辟了猎苑、牧场和用于体育训练的竞技场。古罗马时代庭园的建筑规模宏伟壮丽,装饰华丽,已经失去了古希腊朴素典雅的风格,但这种“绿洲式”、“田园式”的造园思想,对中世纪西欧、西亚园林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花园产生过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