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画很少装裱?

师书丽师书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少”只是你视觉上的。事实上,中国的字画装裱十分讲究和精致,只不过与卷轴的形式相比起来可能没那么显山露水罢了——毕竟那只是装饰性的细节。但只要你认真看,还是能发现其中的门道的…… 比如这个《清明上河图》的局部。

是不是发现那些人物都“飘”在墙上?其实啊,这是为了保护画芯,防止其受到损伤而故意设计成“悬空”样式的哦。

再比如这个《游春图》——这可是隋朝展子虔的画! 是不是觉得人物很小只,远远不及唐代的张萱和周昉?这是因为在宋代,画家们已经不再追求“全景式”的宏大场面了,转而向“特写式”的艺术风格发展(这跟照相机变成大众消费品的时间正好相匹配)。于是乎,为了适应这种“特写”画风,画家不得不拉远人物与观者的距离——“站得远还不够,还得‘蹲下来’才能更好地突出画面的纵深感”。

再来看这幅明代的《柳江晴翠图》。上面这两排房子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对啦!这就是现在中式家装中经常使用的“装饰画”的手法之一——用一条横线将画面一分为二,形成“远、近”两个场景。 其实啊,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很喜欢用这种技巧来创作作品,只不过那时不用“横线”,而是用“竖线”——也就是“分隔式”构图。

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古画都被那条长长的竖线“切”开了。 这既是画家们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更巧妙布置景物所使用的技巧,同样也是他们为了适应“装裱”这一形式所做的精心设计——要知道,古代书画的装裱可不像现在这样简单方便,而是相当费时费力;而且一旦裱坏了,那就是画师们的责任了(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哦!) 所以,无论是从“适应环境”的角度考虑也好,从“节约资源”的角度着想也罢,中国书画总是在力求“以少胜多”“以简驱繁”,并且在“巧装妙饰”上下足了工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