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经过哪些发展过程?
先放结论,简版答案:神一—西周早期,玉琮王,礼地; 神二——春秋战国,礼器多元并起,礼信; 神三——汉代,龙凤呈祥,王道大盛; 神四——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文人参与,文人之玉;
正文开始: 中国是玉器的起源地之一,玉器在中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玉器就是缠绕在这棵树上的藤蔓,从原始社会一直到今天,这棵大树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玉器也随着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但始终缠绕在这棵大树上。
为了表述方便,我把原始社会到汉朝这一串连着的朝代称为“神”的时代(感觉这样比较有意思),把汉唐以后到近代现代称为“人”的时代。 (一)、神一——西周早期,玉琮王 这个时期的玉器神气十足,最大的代表就是玉琮王(上海博物馆收藏): 高约20cm,重687g,方外方内,四面有棱,上有穿孔可供佩戴时使用。
玉琮王制作于西周早期,当时中国人刚刚进入到王权时代,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西安附近),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西周。 此时中国处于早期国家阶段,政治中心在关中平原一带,经济以农业为主,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并且有能力赋予它们神性,玉器也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当时最有权力的贵族是王族,所以玉器中最贵重的品种也就代表了王的权力,玉琮就这样应运而生。玉琮外形像祭祀用的供品,上面有四方形的孔,正好可以插入蜡烛,在祭祀或者典礼时点上蜡烛,香烟缭绕,神明降临,权力象征可见一斑。
(二)、神二——春秋战国,礼器多元共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之间互相攻伐,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礼制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附属品,玉器在这一时期有了全新的含义——“礼器”。
《礼记·祭统》云:“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是以东序,玉琮八枚,天子祀昊天上帝,季冬祀皇祖;西序,玉璋六枚,邦君祀五帝;北序,玉璧六枚,邦君祀月;南序,玉琮六枚,天子祀日;东阶,玉琥六枚,封国祀社稷;西阶,玙璠六枚,邦君祀山川;庭实,璋珪璧琮,各如其数。” 此时的玉器已经不再单纯是神的象征,而是和礼制紧密相连。各种玉琮、玉璧、玉圭、玉璜等器物纷纷出现,用来搭配服装首饰,成为尊贵有礼的象征。
(三)、神三——汉代,龙凤呈祥 汉朝强大而有尊严,继承了战国以来的礼器传统,又加上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一种正统思想。在这种背景下,龙和凤这两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开始在玉器和服饰上大量出现。
西汉早期的玉玺还保持商周以来方形印的传统,东汉时期龙纹玉玺的出现,标志着方形印的结束和圆形印的开始。从此之后皇帝用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直至晚清光绪帝执政时期才重新采用方形的御玺。 西汉时期玉璧的形状依然继承春秋战国以来的片状扁平形状,西汉后期开始出现圆拱形的玉璧。除了作为礼仪用品以外,有些带勾状的玉璧还被用于装钉在书籍中使用。
(四)、神四——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随形随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混乱,然而玉器的形制却开始变得随意起来。此时佛教盛行,印度文化的诸多元素融入中华文明之中,玉器也不例外。
此时出现了大量的随形玉器,比如雕刻有佛像的玉佛盒。还有根据佛经中的描述制作的玉件,比如《陀罗尼经咒图册》中第40种“玉印色相”,印文为“佛眼净戒王”,形象地展示了寺院施主供养给寺庙的玉件尺寸和造型特点。 除了随形之外,这个时候还有一些仿生玉器,如鹅卵石型的佩玉“鹅儿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