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有什么影响?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货币政策其实相当成功! “铸币权”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权力之一(另一个是“征税权”),掌握铸币权就可以发行等价于征收的税款,而控制税收又能获得铸造货币所需的原料(古代青铜铸币主要是由铜和锡冶炼而成的合金,称为“铜锌合金”;近代发行的银元由白银或纯银铸造而成)。因此掌握了铸币权就掌握了政权,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为了维护这种权利,历代王朝都采用重刑惩罚私铸假币等行为,明朝甚至规定对铸伪银币者处绞刑,并且把铜铁等原料全部没收。但是,明朝中后期随着黄宗羲、李贽等人提倡“工商皆本”,商品流通中的“纸币”--“银票”(即汇票)开始流通,又因为明朝中后期海贸兴起,欧洲西班牙和荷兰的银元大量流入我国,明廷在1596年允许民间铸钱(之前除王公贵族外任何人违法私自铸钱都判死刑),随后又陆续放开对铸钱的限制,最后演变成了清朝的“官办铸钱”制度。
到了清朝,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和人丁税,货币融资的功能已经弱化很多,再加上清代前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受到歧视,于是清廷便把货币的发行权和铸造权集中在自己手里,只允许中央政府指定的户部和工部还有各省的督抚(经皇帝特准的地方财政长官)用铸钱炉和机器铸钱,商人则一律不准参与铸钱。这就从法律上确定了清廷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并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