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铜钱等于多少人民币?
唐朝的货币体系相当复杂,各种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也很复杂。但大致来说,唐初实行的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所以没有统一的钱币。
到开元年间(713年-740年)才开始发行纸币——即《唐会要》里记载的开元通宝。但是当时由于江南富庶但却远离京城,交通不便,所以发行的纸币要在当地兑换成金属货币—也就是“重钱”。
而其他各地则依旧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交易。如李白诗中写道“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上东”“身骑白马行吴越,手携佳人观月明”,说明此时西北、西南以及江南地区的人仍然是以马或羊等作为主要货币形式的;王维的诗中则有“新买五尺刀,悬着长檠上”“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软”,说明当时北方和中原地区还是以刀剑等作为主要的货币形态。
只有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纷纷,才形成了以铜钱为中心的统一的货币制度。
那么开元通宝到底值多少钱呢? 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开元通宝的发行量,二是它的购买力。 先说第一点,开元通宝的发行量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通过它背后的铸造量来估计一下。根据史书载,天宝年间每年铸钱二十万贯,如果当年经济状况良好的话,这个数据应该还是合理的。
那这样算下来一年大约就是2.5亿枚。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估算,毕竟谁也无法知道当年究竟铸了多少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数字应该离真实数值相差不远。因为如果真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导致需要大量印制钞票的话,史书里肯定会记载。 再说第二点,开元通宝的购买力怎么样? 这就要说到开元通宝背面的“乾元重宝”了。
由于开元通宝背面通常铸有年份,而“乾元重宝”后面却没有年份,这说明每当朝廷缺钱时就会发行一枚“乾元重宝”,用新币兑掉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如此反复,随着“乾元重宝”的发行量不断增加,其背后承载的价值也越来越低。最后甚至可能低到接近零值。于是人们就称这种贬值为“乾元重宝”。 用现代货币政策来解释就是:中央银行不断投放基础货币,使得市场上的人民币增多,而人民手中的钱变少,物价上涨。
从这一点上来说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时的唐王朝的确类似于今天的中超联赛,不断的超发货币,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但唐王朝的通胀程度是否像今天这么夸张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而我现在正在努力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