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古币价值如何?
楼上不少专业人士都回答的不错,不过可能有点罗嗦……我简单一点吧 首先明确一点,大日本帝国的货币体系并不是像我国这样“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纸币、铸币”的体制,而是在明治维新之前仍然延续着传统的“银本位制”(就是银两交易),在明治时期开始推行货币改革并铸行纸币,但并没有废除银本位制——换句话说,当时是“双本位制”,也就是说除了政府发行的纸币之外,市场上的流通还具有相当一部分的银块、银锭等贵金属货币。因此日本古代(明治以前)的铜板、银币等等并不像我国那样完全由官方铸币厂所制造,而具有相当的市场流动性,其价格影响因素与我国的古币是不同的;而且由于日本在二战时占领了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台湾省,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和高纯度的白银原料,因此在战后初期日本大量铸造发行纸币的同时并没有回收所有旧制的银币,导致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的银币品质相对较低。
所以简言之,日本古代的银币、铜币的价值判断与我国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的用“银价*重量(克)”来计算。 如果单从艺术或工艺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硬币,那它们确实值得鉴赏,尤其是作为日本经济崛起的象征的“明治三期银币”(1897年)、 “大正四期银币”(1924)以及“昭和三期银币”(1936),这些硬币现在都是十分精美的艺术品。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硬币的价值又远远超越了其作为“商品”的价值,因为它们反映了日本政治、经济历史的进程,是我们了解日本社会风貌的一个个侧面。特别是对于我国读者来说,这些硬币不仅仅是“文物”这么简单,因为很多读者其实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家族兴衰史的影子:譬如明治时期的“宝船”银元(1855),大正时期的“嘉禾”银元(1906),以及昭和时期的“万年有尾”银元(1940),它们背后都有一段日本人民奋发图强、努力奋斗的历程,这些历程既包括日本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也包括日本遭受重创的“二战”时期,当然还有日本人民的普通生活状况。所以这些小小的硬币,其实是大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