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的钱币市价值如何?

靳阳靳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康熙通宝,面文“康熙通宝”四字,字书体颜(小)楷,直读。背文满文,右读。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亲自指导设计、监制的货币。制作相当规范,存世数量不多,为清代钱币中之首;其品种有:“户部”、“工部”、“宝泉”、“宝源”等四库币和以“寿”字记地的“寿”字币以及“背星”、“背月”、“背龙”等多种,其中又以“背星”和“背月”者较为多见,而“背龙”者则甚少。 按常理说,古代货币的收藏价值应该和它的流通时间成正比,但这一规律在“康熙通宝”——这样一个特殊的钱币身上却并不适用。究其原因,还在于“康熙通宝”的背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除了少数几种钱文与背文均为汉字,或者是汉文满文合璧的外,其他的“康熙通宝”,无论是“国号”还是“地方”钱的背文,都是满文。虽然清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对外交流并没有断绝,特别是康熙末年,由于康熙皇帝决心要削平三藩势力,统一台湾,进而又发起了攻击蒙古准噶尔部的战争,使得国内对铜等金属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了筹集军费,康熙帝命人仿铸明代“崇祯通宝”,并在各省开设钱局,铸行“康熙通宝”。

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清初在全国共设了21个铸钱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后改为23个铸钱局。这些铸钱局除了部分由户部或工部直接辖领之外,其余的大多由总督、巡抚兼管,并由他们指定地方官监造。原本就受到市场影响较小的“康熙通宝”的发行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倍;而等到雍正帝继位之后,鉴于当时“国用不足”的状况,更是大幅度加大了对“康熙通宝”的增产规模。我们如今可以看到大量的“康熙通宝”留存于世。不过,在雍正朝以前,“国号”钱与“地方”钱仍有所区别,前者径约2.5厘米,厚0.16—0.18厘米,重约3.8克,后者径约2.3厘米,厚0.16-0.17厘米,重约3.3克。从雍正年间开始,这种区分就没有了,都变成了统一样式。 正因为“康熙通宝”在清初期经历了非正常的暴增,所以它的价格反而不能和其他朝代的铜钱那样按照“钱述”来计算。比如说,一枚明代的“弘治通宝”母钱现在可以卖到上千元甚至更高,可是同样的规格的“康熙通宝”,如果是真品的话,最多也就值几十元。这主要是因为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比较安定,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工商业和盐铁专卖,不会像清朝这样需要大量铸造通货来弥补战争和支出的空缺,所以明钱发行量本来就很少,再加上它历经数百年的流传,目前能够保存完整的更加稀少,自然价格不菲。而“康熙通宝”虽然在数量上多得令人吃惊,但是因为清廷十分看重货币的发行和控制,质量很好,不易磨损,再加上年代并非久远,现今保存完好的很多,因此价格就很难上去。只有少部分特殊的“康熙通宝”才能身价百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