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一年为什么纪念?
2012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一年,按照惯例,全国各地将缅怀这位革命先驱。但近日有网友却指出,在辛亥革命之后,孙文为天下人共尊,但民国十一年(1922年)之后,他独揽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的三权,俨然变成土皇帝。此后,他又违背统一政党的诺言,擅自将国民党和中华革命党合二为一,排斥异己。孙文的这些作为,与人民的期望相去甚远,与其说是革命者,倒不如说更像个封建皇帝。
对此,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室主任谢屹指出,如果单看上述事件的结果的话,确实令人对孙文产生很多遐想。但是,要知道,事件发生的背景不是孙文个人的“历史功过”评价,而是在孙中山被贬后的1922年下半年,在所谓“二次革命”后,国民党内部以戴季陶、徐谦等人为主的一部分右派,对孙中山实行“逼宫”的行为。这些人表面上以维护“临时政府”为名,实际上对当时掌权的胡汉民一派进行打击。
如果说,1922年的“赶胡运动”是以戴季陶、徐谦等人为代表的右派为了夺权而对孙文个人的排斥和打击的话,那么在此一年后,孙文在广东成立了所谓的“非常大总统”,表面上自称奉孙中山“遗教”而行,其实是彻底脱离了国民党。此后,孙文另立山头,与苏联人合办了大元帅府附设的黄埔军校,自任校军部长(即校长),“以扶植国民革命青年为宗旨”,开始培养反帝、反封建的武装力量。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完成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工作。至此,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不久黄埔军校首期学员毕业,这些学员构成了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力量。所以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正是由孙文一手发起、确立、组织和领导中国国民革命军的信念所决定的,与后来所谓“三民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谢屹还提到,“民族主义”在孙文的一生中占有显著的地位,1894年(光绪二十年)夏,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成立“兴中会”时,孙文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成了该会的纲领。据记载,孙文当年赴海外留学,就是因为在清王朝的正规教育中接触到西学后,感到西学“高于中土多矣”,觉得“中华不可为”而毅然“飘泊海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