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华民国元年出的银元吗?
当然有的,而且很多! 我国铸造的第一枚现代化银元是1900年发行的“光绪元宝”。背面龙纹与外国银币相似,但中央的“光绪元宝”及周边英文并非由银板冲压而成,而是后刻上去的。由于当时国力虚弱,为了减少铸币成本,大量银币都是手工雕刻的,因此每版币上的文字、图案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具有相当的版本特征。 清廷在1903年至1910年间正式颁布了《大清铜币》和《国币条例》,规定以银本位制为主要货币制度。此后,各地开始大规模铸造“大清铜币”,其面文和背文都有直读、横读、满文等多种。
民国成立后,1912年和1914年分别由北洋政府和国府对货币系统进行改革,“大清铜币”被“袁大头”“孙小头”取代。但各省军阀势力盘踞各地,为扩大自身实力并控制当地财政,纷纷私铸假银元或自行发行银元,如山西太谷钱局1916年发行的不换银角子(又称“太谷钱票”),广东军政府于1920年起仿英印钞法印制的一角至一元等面额大银元,以及四川军政府于1021年开始发行的“汉元”等。这些钱币大多质量很低,含铜量不足,价值远低于标准银元。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政权或民间机构在抗战时期因受原料限制而采用铅锡等合金材质铸造假银元,这些假银元多为通货性质,流传广,数量多,对金融秩序构成较大冲击。虽然这些假银元用料低廉,工艺简单,但是制作精密度差,版别很多,加之年代久远,留存至今的赝品较多,给钱币收藏带来较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