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碗长什么样子?

赫梓歆赫梓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众所周知,中国的陶瓷烧制工艺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经历了众多变迁,各个朝代均有独特的烧制技巧,形成多种多样,具有标志性的烧制精品。然而,自清末民初后,由于战火纷纷,社会动荡不安,传统的北方制瓷业逐渐萧条衰落,制瓷中心南移。南方有许多地方继续生产瓷器,但规模比较小,且大多以生产生活日用瓷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掀起了古陶瓷的收藏热潮,涌现出许多具有专业水平的研究人员,他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收集各种古陶瓷,并对大多数瓷器进行详细的科学测定和分析,写了许多有水准的学术论文和专著,极大地推动了古陶瓷研究工作的进展。现在,让我们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碗,来进一步了解其形态特点。

从保存下来的古代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碗多以玉璧形撇口碗、笔洗式碗等为主,大都敛口无唇釉,多为素面无纹。元代的碗普遍口径变小,且器身较薄,民窑品质粗糙,多为素面无纹。笔洗式碗较多,多口径较大,足较小,多为支钉烧。

明代初期,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很注意在碗上施釉,明中期以后,多数瓷器在器身上饰以纹饰,且较多地用在碗心。这一时期的瓷碗质地细腻,白璧无瑕,胎骨较薄,器型美观,装饰丰富多彩,有素面无纹、划花、针刻、图案、印花、绘画等。

到了清代,瓷器的制造业出现了全盛的局面,制瓷的手工业者队伍得到进一步扩大,技术质量有所提高,品种也更加丰富。尽管不同时期的瓷制碗各有特色和优缺点,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四大类:(1)民窑青花碗;(2)明代“官窑”青花碗;(3)乾隆时期和晚清素面米色碗;(4)清代“郎窑”彩釉碗。从以上几类碗的特点来看,历代瓷制碗由于受制瓷工艺水平的影响,在器型、胎土和釉层上均有差异。

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制瓷工业逐渐衰落,但在当时却有大量的瓷器新工艺品产生。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出现的“仿八大”(八大山人朱耷,明改清画家,江西人)、“仿古”(冯容,江苏扬州人,擅长作画,亦工瓷器)、“京彩”(北京瓷画艺人,以画马著名)等,还有被称为“珠山八友”的江西景德镇艺人。他们大胆创新,融合传统精巧工艺,烧制的瓷器十分畅销。与此同时,由于外国商品的大批涌入,国内陶瓷业受到很大震动,加之战争的原因,中国的制瓷业不断衰落。

由于历史的缘原,许多清代民窑青花瓷碗现仍处于流行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青花瓷碗不仅在国内行销,而且逐步走入国际市场,这为中国的青花瓷碗发展繁荣开了良好的大好局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