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醉僧帖谁的作品?
《醉僧图》(亦名醉僧帖)一卷,唐怀素纸本水墨画真迹;纵319.0厘米,横37.4厘米。藏辽宁博物馆。
图中画一袒胸露腹、宽衣大肚的高僧,前伸右手,后扬左臂,仰面朝天,歪眉紧闭著嘴巴,一副醉态可掬的样子。图的左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醉僧图”三字和“天下一人”花押。此图历代鉴藏印玺累累,宋、明两朝的钤印均已模糊不清。自明代起,先后为著名文人吴廷、朱之蕃等收藏,清初人梁清标、高士奇等手中递藏。清乾隆年间入藏清内府。20世纪20年代转至溥仪手中,被其窃运至长春,1945年中国战后,归人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此帧画虽然描绘一位“醉”态,但醉中却露出一幅天真烂漫的模样,画中僧人有似孩童般的纯真可爱。唐代怀素是一位擅长狂草,并且亦能画的和尚,关于他的画,记载中说他尤其长于描绘“醉僧”及“背经图”,今其“背经图”已不可睹。此图若确为怀素所作,当是他以自己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以表现对象的特殊“形貌”的生动性为主,从而表现出“醉”态的典型特征,而非以线条的“意到笔不到”、“绵里藏针”等技巧取胜。这种“意到笔亦到”、“形神兼备”的以形媚道和以道贯形的高度统一,也可以说是他狂草书法与绘画风格的“共通性”及艺术主张的“一体性”的写照。
明末项元汴《梦园书画录》、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续编》等书亦著录。
宋代徽宗赵佶(1100——1125年在位)时,宫廷内即分绘画为“十三科”: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木、屋宇、龙、风、石、墨竹、女红、小儿、鬼神等。此后,无论在宫廷内院或在文人雅士间,无论在绘画创作中或在绘画鉴定收藏中,都沿此“十三科”分门别类进行。至清代乾隆时期,在宫廷内院即收藏有大量人物绘画。当时宫廷内一些专门从事鉴藏书画事务的太监和一些画院供奉画家,为着方便按类陈设和管理这些书画,又将乾隆内府所藏的前代及清初人物画分为“人物”、“圣贤”、“释道”、“仕女”四科或四类。其中一些“人物”或“释道”的作品中所绘人物,有些是历史或传说中的名人高士,也有些是“罗汉”、“羽士”之类的人物。有的仅是单纯描绘其“形”(即他们的形貌与故事场面等),有的则是将他们视为理想的“贤臣哲士”、“世外高人”、“神仙羽流”等予以歌颂、向往和崇敬,以表达种种思想、情趣和理想等。如宋、元时期的马和之“世尊天人”、丁叔光“寒山拾得”、梁楷“释迦出山”、“二祖调心”、“二祖运智”、“泼墨仙人”、“李白”、“杜陵(杜甫)行吟”、“田垅醉归”、“三高图”,李公麟“王摩诘写辋川诗意图”、林逋“观梅图”、苏轼“竹石图”;明清时期的崔子忠“三君图”、“蕉林酌酒”、“竹里狂歌”、“李白骑驴归秦”、上官周“晚香西逸”、金农“月华影瘦”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