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翡翠白菜是什么样子?
该件“翠玉白菜”高18.7厘米,阔9.1厘米,厚5.2厘米,翠绿色的身躯上布满细致的纹路,两旁衬有白色的菜叶,白菜上趴有两只小螽斯。由于“菜”、“子”的谐音,这两只小虫子与白菜更是有了“多子、多孙、多福气”之意。这件翠玉白菜原陈设在紫禁城的永和宫中。
据史料记载,永和宫在乾隆年间是皇子读书的地方,其内景陈设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御定,而白菜正好摆放在堂屋当中“楠木多宝格”架的首层第二间隔内,上面写着“翡翠,高三寸七分、宽二寸七分、厚一寸六分,御笔”(这尺寸与当今现存的这件翠玉白菜完全相符,这“御笔”二字可能指白菜上的题句)。
这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的白菜,是利用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所雕琢而成的,此块翡翠的采色、水头及大小条件都很好,且具有两种不同色泽,此件作品也充分地利用了玉料天然的颜色,巧雕而成。其白菜绿色的叶子,自然柔和,白色茎梗根处,也有红褐色沁,酷似真菜。白菜是北京及我国北方地区很平实的蔬菜。在大陆北方地区,白菜被当做过冬的蔬菜。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有将白菜作为食用进贡宫廷的记录。白菜在中原汉族菜系中具有极普通而又平凡的地位,而且白菜具有清热除烦、通利肠胃、消肿、洁齿等多种药用功能。因此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咏白菜》诗中赞曰:“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诗文赋予了白菜清正廉洁、品德高洁的寓意,使得白菜的形象跃然纸上,且被诗人予以了某种人格化的精神层面的品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