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明月几日有?
这个,要分情况讨论…… 首先说月字的写法吧。月字在篆隶时期是左宽右窄的结构,在楷行书时代变成了左右等宽的形态。所以从月字来看,这帖的年代不会晚于中唐(当然更晚的宋、元书家也有写“今体”月的)。如果以月为标准来推测的话,那么这些字至少也是中唐以后的书法作品了。 不过既然题主已经说了不要扯什么断代的问题,那么我们还是直接来看看这几行字的具体内容好了:“李太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首五言古诗一卷,共四十八行。此卷乃赵公知微之临本也……” 从这里可以知道,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墨迹真品,是颜真卿的学生赵知微所临摹的作品。虽然不知道赵知微是何许人也,但能够临摹得如此逼真,想必也是名家无疑了吧!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件墨迹本,而不是碑刻本或刻本——要知道在宋朝之前是没有碑刻拓本的,那时候所有的法贴都是手写的原迹或者刻版印行的作品,而宋朝之后的很多名家的字帖大多是碑刻或者石刻拓本,墨迹本的数量并不多。因此这件法书名作的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下面说明月二字的事,楼上的几位朋友可能没有认真看楼主的图,其实明月两个字被涂改了哦~ 大家有没有发现,月字的左半部分多了一横呢?这是怎么回事呀?难道是后人抄写的时候不小心搞错了?还是说这就是原作者的本意?如果是原作者的原意的话,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和当时的印刷技术有关。因为中唐时代的印刷水平还很低,只能使用雕版印刷术。所谓雕版印刷,就是在一块木板表面上雕刻出所要印刷文字的字体轮廓,然后将墨敷在板上,刷在纸面上,再将纸覆盖在木板上用木锤轻轻敲击,使墨转印到纸上。由于版面固定,一次只能翻动一张纸,所以这样的工艺是非常笨重的,效率也非常低,一般只能用来印制比较固定的书籍,不适合于印行经常变动的字帖了。
而在唐代中期发明了活字印刷之后,这种技术就可以大量地印制各种各样的字帖和书籍了。但是,由于唐朝还没有完全掌握金属活字印刷的技术,因此当时普遍使用的是陶瓷活字和木材活字两种活字。而这两种活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如果印刷量较大的话,很容易导致活字变形乃至损坏。因此,如果印刷工人在印刷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字已经变形或损坏,为了避免整个版面的出错,他们通常都会将这个字形全部改成新版的字形。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看到明月两字的月字左半边加了一横的现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