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石书法怎么刻?
1.从右而左,自上而下。(这是基本的起笔和运笔程序) 2.先横后竖,再撇、点、挑等。 3.笔画要舒展,不能相互交错缠绕遮挡。
4.不顶不撞;不遮不掩。上下左右都要留余地。
5.注意主笔突出,副笔衬托。比如“之”字是主笔,那么最后一笔要写得大些粗一些。 6.墨与色要适度,太淡太浓都不好。
7.碑帖的拓本,有单色、双色和三色的。单色就是黑白的。用墨的颜色深的是拓本,颜色浅的叫拓片或拓本。彩色的一般是二色的,是用墨和红墨水拓出来的。三色的一般是朱砂加清水或者铅粉加清水,只有极少的碑贴用洋红。
8.篆刻印章,一般也是二色的居多,也有朱白文相间。三色印章很少见,如清代的邓石如是全用朱砂来镌刻印石的。 9.篆书一般都是单色,极少见到彩色的。因为篆书笔画比较细,所以用单色就足够了。
10.隶书一般是黑色居多,也有双色和三色隶书。因为隶书写画比较粗大,因此也用彩色。如明代陈道复用小楷字体镌刻的隶书,显得非常独特。 当然,现在的印刷术如此发达,已经可以做出任何色彩的效果了!但是,如果我们要学习古代碑帖的话,还是要以古代的彩色拓本为主,这样才会对古人的用笔,结体等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切不可为了追求色彩而去制作那些非天然的所谓的彩色效果。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也是对艺术的不尊重!
优质答主
这个其实是有一些诀窍的,但是说实在话,真的需要经验,就是熟能生巧罢了 比如你刻一个“中”字 “中”字里面有个竖折弯钩,这样的笔画转折比较多,我们拿刀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注意下它的每一个拐弯处的倾斜度是怎么样的(因为笔划是粗细变化),这样在雕刻时候能更好的把握,不至于把笔画切掉或者歪了 又比如说刻一笔带勾的字,像“永”“长”“天”“之”这些字,要特别注意,它们的每一笔都有一个小勾,我们要特别留意这个小勾的方向 当然还有其他的技巧,这里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下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有时间我会更新更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欢迎关注
古代碑石的书法,多出自名家之手,字形端正,结构匀称,笔划清晰,墨迹饱满,是上佳的学书范本。现代的碑帖,除极少数是用宣纸直接对原碑拓印外,大多采用石印、影印、金贝印等手段。有的原碑字迹漫漶,模糊不清;有的现代人拼凑的碑帖,笔法生硬,毫无艺术价值,都不可用来作为描红摹写之用。
碑帖书法因受石材和镌刻工艺的局限,其线条和笔法的变化都不及纸上书法丰富。篆刻碑石时,有正刻(又称阳刻)和反刻(又称阴刻)两种。阳刻是将文字凸起,其笔划上、下、左、右四面包裹着石质,使笔划缺乏纸上书法的起承转合,线条变化不大,只有中、侧锋的笔法区别;字也不像纸上的书法那样,上下左右互相牵掣,结体较为平正大方。阴刻是将文字凹入,其笔划外敞,镌刻时下刀和收刀容易出现倒刺和棱角,形成独特的凿痕和斑驳的艺术效果,具有阳刚、浑朴的艺术魅力,与纸上书法的风格有较大的差别。
由于碑刻和纸上的书法风格、笔法不同,习碑者又很容易受到刀法和石质因素的干扰,所以要从碑石书法的刀法中提炼出笔法来,还要在纸上临写,比较困难。虽然碑刻书法的风格是碑和刀笔并举而成的,但我们习碑还是要把重点放在刀法之下隐藏的笔法之上,要设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并且要从临摹纸上的碑帖起步,然后再去临摹碑刻。具体方法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描红。用透明纸(蜡光纸或硫酸纸)摹写原帖,从字的外形和内部空间结构开始学习碑上书法的基本形态,为打碑拓本和在碑帖上双钩作准备。
(二)打碑。将宣纸裱在透明膜(塑料薄膜或蜡盘纸膜)上,在上面蒙所描之红模,然后用毛笔蘸墨勾出字的笔划,再用打刷蘸水刷在笔划的空隙中,使水洇透到碑纸背面,再用棕刷蘸水在背面敲打,笔画部分因有薄膜、红模、字迹的三重防护,无水洇入,在碑石上拓印下来呈白色;被敲打的部分因水渗透碑纸而使墨渗入,在碑石上拓印下来呈黑色。如在碑石上涂上朱砂,黑色石上拓印下来即是红字,即是朱拓。这一方法实际上是制作新拓本的方法,为在碑刻上双钩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