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晚年书法欣赏?
何老书法,用笔用墨,都是化入了“颜柳”中,又融入了魏碑的结体。他的行草书与楷书一样,点画间没有明显的提按顿挫,而是均匀地提笔落下,因此字与字的笔画之间少有连接。这种用笔特点使他的书写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人,同时又不觉得松散。 何老的章法也很特别:他的每个字都有左高右低的特点,而且每个字的左右两竖基本在一条垂线上;行与行的间隔基本相等,但行末一字的最后一笔总是超出行末很多来,使得整个作品疏朗而大气!
至于用笔方面,何老主要是借鉴了颜真卿的字法。以《祭伯杯》为例: 其笔法主要吸取自颜体的“折笔”之法,尤其是撇、捺笔和钩笔的写法: “折笔”即折锋入笔,回锋收笔。这种笔法对中锋圆笔提出了挑战——既然出锋时已经是侧锋了,那么下笔时就要是偏锋(否则无法实现“折锋”)。由于何老对中锋的把握十分到位,所以能很好地驾驭这种笔法。
另外就是起笔的尖削(类似《多宝塔》)和收笔的上挑之势(类似于王羲之的“掠笔”)。这是来源于北魏墓志的笔法,也是何老的独到之处吧~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何老那遒劲有力的线条。他的每一点都写得凝重有力,如同用刀刻出来的一样,非常震撼人心啊…… 最后说下我对何老的评价: 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位集大成者:既能融各家之长为一身,又能自成一家。无论是哪种书体,都能达到极高的境界~ 他是中国史上少数几位真正做到了“上追汉魏,下探宋元”的人之一,其他有此成就者大都名满天下、彪炳史册:如“二王”“颜筋柳骨”等等。这足以见得他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了吧^_^^_^ (PS:我最喜欢他的行书啦~~~)
优质答主
谢邀。 个人喜好,仅做参考: 喜欢他的人觉得他书风遒劲;不喜欢的人则认为他的字丑。 个人对他的评价是——有功无过! 当然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所以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我没有见过这位老先生,只是从网上翻了几张图片来观摩一下而已,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而且为人比较谦和有礼,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
另外再说一句题外话,如果题主有兴趣看的话,不妨去搜一些关于他的“逸笔草草”的书画作品来看一看,他的作品也是别有趣味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批评哦~
何绍基的书法从颜字入手,一变而为北碑的朴茂雄强一路风格,又善于融汇碑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晚年以篆书笔意入行,一反清初馆阁体面貌,用生纸笔蘸浓墨作行书甚至狂草给清代书风带来了新风尚;他独创回腕法,以悬肘执笔,“竖起作书”与“左右救应、上下牵掣”的运笔方式使下笔圆润而涩滞,从而形成雄浑秀朗、朴茂自然的个性风格。何绍基的书法无论从用笔、法度、意态还是章法来看,可谓“一扫旧习,艺苑为之一新”。正如有人评价:“自来皖、湘诗、古文、书法,皆有特操,究其渊源,皆得自何子贞(绍基)、曾涤生(国藩)游也。子贞之古文胜,于书法为兼善,故其流派亦最盛。”
晚年何绍基的书法艺术炉火纯青,他70岁时曾在苏州潘氏停云山馆以回腕之法作悬臂书40余条,被苏州书家视为拱璧,视为其书法珍迹中的杰构。何氏晚年在衡州设立学馆,讲求经世之业。他虽然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文选馆提调,曾典福建等乡试,但于道光十九年、二十年两次上书抨击朝政,被记大过一次。咸丰初,国事日危,其因不满权奸当道,放弃京官不做的机会,毅然离开京城南下,他先后曾主敷文、资文、高石等书院讲席。晚年在苏州拙政园潘氏停云馆读书,其书法以拙政园所书对联为最好,园中留有很多他在此吟诗读书的遗物和遗踪。其墓则在江苏如皋西乡黄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