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读书怎么写?
这是我在北京书协举办的讲座中讲到的,供同道参考 古人学书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之说,但很多人以为“读万卷书”指的是读书(即文学著作、历史典籍等)或者说是“读书万卷”,其实不然,古人在“读书”的同时也指的“写字读帖”。 “读”是读什么书呢?古人所谓读帖是指阅读古代的优秀碑帖,这种优秀的碑帖除了艺术性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历代法书的理论著作及相关的文史哲方面的著作等等。
首先来说说古代的法书理论著作吧!这些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书者起到了引导作用,如清代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等都对学习书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再如唐韦续《墨薮》中所总结的“五不书”原则——“非士大夫书不书,非君子道义事不言,非君子人不成书,非贤达好善不信其文,不以大雅之才不为小字”——至今都是书法学习中的圭臬。这些理论著作的学习不仅能使我们获得新的观念、理念,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关于文史哲方面书目的选择则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来选择,如喜欢书法历史的可多涉猎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喜爱古典诗词者可多涉猎些词学专著之类……总之,广泛阅读,博采众家之长方能使自己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那么,我们到底该读哪些书呢? 这里就给大家提供一个书目表以供参考。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大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删减。
1.中国书法史类:《中国书法通史》(葛路主编)9卷本 《中国书法通论》(钱仲联著)3卷本 《中国书法史》(张彦生编撰)8卷本(或《中国书法史教程》(欧阳钧主编)5卷本) 《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欧阳勋编著)4卷本 2.名家传记类:《二王传》(冯承素著) 《王献之评传》(傅雷著) 《孙过庭评传》(李一冰著) 《米芾评传》(徐邦达著) 《赵孟頫评传》 3.书法鉴赏类:《历代书法精品赏析》(杨钟法著)6册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谢稚柳著)60册 《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汇编》(周绍良主编)20册 《中国古代版画集》(任志录编)8册 《中国篆刻鉴赏词典》(陈振濂著)75万字 《历代篆刻精品集》(朱颖人选辑)70余册 4.技法类:《隶书笔法十二诀》(伊秉绶) 《楷书笔法要诀》(刘熙载) 《学书津梁》(林筱之) 《中国书法名作教程》(王冬阳主编)13卷 《当代著名书法家谈书法创作》(庞中华主编)16开15册
你说的这个“读”,我认为有两层含义 一是阅读——看文字内容;二是品读——揣摩作者的用意及文风; 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书体,包括行草书篆隶; 但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主要是对临帖、创作有帮助的。 因为创作的时候你要有选择地引用古人的句子,这属于引用; 而阅读就是浏览或细读了。 我在练毛笔字的时候喜欢把文章抄下来(当然现代文我是不敢写的),然后自己琢磨着去写一遍。这样既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又练习了笔法,一举两得啊!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欣赏,那你就直接对着原碑贴读吧。 如果你的目标是书写,那么最好还是引用了古人佳句后再去写比较好些,毕竟我们不是专业写文章的呢嘛…… 至于怎么找好的古文来引用呢?建议你去知网上搜一下,有很多古文中都写得很好的句子,你可以摘抄下来做参考。 实在懒得找的话就抄《古文观止》中的吧…反正我也这么干过。
读与书本来讲,都是动词,但两者的结合“读书”一词,则演化成了一个名词。这个名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自中国有了文字,它便成了中国人学习文化、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中国人的读书,本身就与写字密不可分,而汉字的书写与书法又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汉字只有写好了,才能通向书法之路。
对一个书法学习者、书法爱好者来说,读书是不可回避的。这个“书”字,就是写字、写书法的“书”;这个“读”字,就是阅读、读帖的“读”。那么“书”与“写”、“读”与“阅”有什么不同吗?在这里,“写”字,只是个操作动词,而“书”字,它已成为了书写者的书法表现了。“阅”字,只是文字的阅读、浏览,而“读”字,却是要你去研究、去记忆、去运用。所以,对以毛笔写字为主的书法人来讲,应称为“读书用帖”。这“用帖”两字,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两个层次:一是用碑帖来“读书”;一是“用帖”来练字、来书法。所以,读书,对于学书法的人来说,是个双关词,一个“书”字,一个“读”字,在书法学习中,都是重要元素。如果想走专业书法之路,那么,这些元素就更加非同小可和不可或缺。
读书与书读,读书帖与读书法,对一个写毛笔字的人来讲,应是同步进行。学书法的人,要想自己的书法有长进、有发展,就必须先读帖,读出帖的笔法、字法、章法;而后才能书帖,书出帖的笔画、结构、布白。这个读帖、书帖、识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日子。要想把前人的帖学到手,学到为我书法所用,这个时间就更长了。那么,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只学一家一帖,所以,一个学习书法的人,应该不断地转换学习帖,不断地转换学习体,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漫长岁月。这个漫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终身。
现在,一个书法学习者,接触碑帖的机会,比过去任何年代都容易。但很多初学者,却经不住各种碑帖、各种书法流派的诱惑,想学这帖、又想学那帖,想看这本字帖,又想看那本字帖。这种学习方法,是学不好书法的。因为各种碑帖书法,都有其风格特点,都存有其笔法结构的规律,都体现着其创作的节奏与韵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只有专一地学习研习某一碑帖、某一派系,才能够掌握和学到它的东西。
学好书法,必须读帖、临帖与背帖。读帖,是临帖和背帖的前提。在临帖和背帖中,更是离不开读帖。所以,读帖是书法学习的中心环节。读帖,是用书法学习者的头脑和手去读,而不是用眼睛浏览式的去读。帖中的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章法,都要作为研读和学习的内容与对象。在读帖中,要从它的笔法、字法、章法上去读,从它的气、韵、美和个性去读,从它的技术技巧上去读,从它的结字布白上去读,从它的艺术风格上去读。
读帖,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反复学习过程。首先是通过反复对帖读字,再反复对字读字,然后反复空手读字;其次是通过反复对帖读字,再反复对字读帖,然后反复空手读帖;三是通过反复读字和反复读帖以后,再对字法和章法分别读或合并读;四是通过反复读字法和章法以后,再反复空手读字法和字法。这个反复读书帖的次数,没有固定数字,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反复刻苦磨练才能得到。一般说来,读字,字可读小;读帖,字可读大,这种“读”,是在空手读字和读帖,是通过大脑神经记忆积累之后的复读和重读。读字时,要抓住该字在字法上和风格特点上的笔画与结构;读帖时,要抓住该帖在篇章上和艺术情趣上的特点和风格。这个读字、读帖和复读、重读,在临帖、背帖的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只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