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书法什么体?
蔡京的书法,以行书最为出名——他的小楷也写得相当不错,不过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他大行书有《节夫帖》、《万安桥记》等,小行书有《题晋唐法书》、《草书诗卷》;他的草书学张芝、祝允明,有《草堂诗册》传世,用笔纵放不羁,结字错落有致,虽无晋人韵致,却有唐人的雄强之势,是“宋四家”中草书水平最高的人。 蔡京的书法,与苏轼一样,也是因俗成趣型。北宋初期,由于受唐代楷书的影响,当时的主流审美还比较倾向于工整、严谨的风格。而苏东坡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局面——“苏体”既不是过于规整的“欧颜赵”,也不是随意写就的“米黄蔡”,而是一种自然洒脱的意趣,从此开启了文人书法的新天地。蔡京作为苏门弟子,自然也接受了东坡的影响,所以他在书法上的追求,也和东坡如出一辙,这就是所谓的“因俗成趣”——也就是将那些原来被当作俗字的笔法字形,变成自己的书法趣味和艺术语言,从而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在这一点上,蔡京和米芾很像,他们二人都是宋代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从上面的图例可以看出,蔡京在书法上主要学习了两种字体:一种是颜真卿的多字横笔结构,一种是柳公权的瘦劲风格(尤其是其中的“元祐癸酉年仲夏”六个字)。其中对“颜体”的学习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比如那个“太师”(就是苏轼的字),就明显是在“多挑”结构的“颜体”基础上变形的。
另外,关于蔡京书法的评价,历代都褒贬不一,比如清朝的《御评苏东坡集》就说他是“六贼之首”;民国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则说:“吾观蔡京书,绝妙吴道子画”等等……至于这些评价究竟如何来评判,恐怕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顺便提一下,宋朝的皇帝大多都很喜欢苏轼的作品,而苏门弟子中又数蔡京的水平最高,因此蔡京的书法在当时的朝廷上是最受欢迎的——据说徽宗皇帝经常召蔡京进宫,欣赏他的作品,并将之作为宫廷装饰,因此人们常能看到用蔡京的书法作品装饰过的宫廷楼阁!蔡京还经常将苏黄米蔡四家的书法作品送到民间去展览,一时间“万人空巷争相一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文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不再刻意去追求那种工整严肃的传统书风,而是转而向更为自由、更为人性化的书法领域进军! 蔡京书法欣赏:URL#/show?id=793864 (引自中国国画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