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外皮怎么处理?
翡翠原石的皮,对于赌石者来说,是能否切涨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对于做雕刻的人来说,更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料子的质地、透明度以及颜色分布情况。 不过,从观赏性的角度来说,好的皮色是锦上添花,而烂的皮色则会大大影响玉石的价值。所以,在考虑如何保留皮色的同时,还得做好刮皮的准备工作——把可能阻碍切割和雕刻的表皮去除此。
一、自然脱落的冰裂纹 这种类型的冰裂纹,一般是由于原石处于高寒地带,气候环境比较恶劣所导致的一种自然风化现象。由于内部结晶体膨胀系数不一致导致的,所以在裂隙两边出现类似冰块形成的纹路。这种天然形成的“冰裂纹”只要不是太大、太深,对玉质没有什么影响,反而会让雕刻师在设计的时候多一种想法。如果恰巧设计的作品需要的话,完全可以让“冰裂纹”变成作品的一部分。
二、自然形成的黑色斑块 有些原石表面会有黑色的斑块或者条带,这是由铁离子沁入形成的。这种黑色的部分一般称为“黑癣”,有的像云彩一样分布在整块石头上,有的则只是单独的一两块,形状不一。这些黑癣本身对玉质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会影响整个玉石的品质,特别是在白色底上的黑色斑块会显得特别突兀。因此在雕刻的时候必须把这些发黑的部分去除干净,才能巧施雕技。
三、通过浸水等方法软化后再清除 有黑色或褐色苔藓出现的石材,可以通过浸泡在水中,再用钢丝刷轻轻刷洗的方法去除。对于质地比较软、含有黑色矿物线的白玉或青白玉,可以涂抹牙膏后反复擦拭,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如果清洗不干净,可以用湿布盖上,并用重物压住,让其自然晾干。 用以上方法不能彻底清理干净的,也可以尝试使用化学溶液。比如,如果表面污迹是由油污引起的,可以使用洗洁精等清洗剂,结合软毛刷擦洗;如果是含有钙镁物质的碳酸盐类污垢,可以使用草酸溶液清洗;如果有铁锈或其他金属氧化物沉积,可以用硫酸或盐酸浸泡,再利用清水漂洗干净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浸泡还是清洗都要控制好时间,以免溶液腐蚀到玉石表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看翡翠原石的外皮,可以判断出内部玉石的一些特征,也可以据此来决定如何开窗或是如何解料。一块翡翠原石的外皮上可能包含有好几个种类的皮壳,这也说明其内部的玉质存在着多样的不同特点。所以在动刀解料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翡翠外皮的处理方法:
1、看麻皮壳的粗细度和色泽。有的麻皮壳比较粗糙而且颜色也深,如枣红色,那么其内的玉就含有较多的黄褐色;有些麻皮壳比较细而且白,那么内里的玉的底子就比较好,透光度较高,裂绺较少。不过,一些假翡翠也是仿制这种细白的麻皮壳,但它们的皮面会比较光滑,因为是用机器打磨出来的,没有自然风化的粗糙感。真翡翠的皮壳,如果捧在手里仔细观察,会有一种像砖墙一样的质感。这是因为真翡翠的外皮是由于长期风化而成的,有着无数的细小裂纹(也属于翡翠表皮的解理破碎)。
2、观察皮壳上是否有沙眼。如果一块翡翠原石的皮壳上沙眼比较多,而且比较突出,那么它的玉质就不会很好,有裂绺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样的原石即使有“癣”也不可取。
3、观察皮壳的干湿度。皮壳比较干的原石,其内的玉的裂绺就比较多。在开采翡翠原石的矿区,由于雨水常常冲刷玉石,皮壳就比较容易潮湿。如果一块原石长期被地下水浸泡过,皮壳就显得湿润如玉,其内的玉常常是好玉,而且多为玻璃种或高冰种。
此外还有一种“水石”,是处于河床深处被水浸泡的玉石,这种玉石的外皮是滑腻的,如涂了一层油脂,其内的玉更是难得的好玉。
处理翡翠原石外皮的方法一般有火煨和酸洗两种。火煨主要是对那些外皮被泥土砂石包裹着的原石、或者是带有硬石皮(又称为“沙壳”)的原石进行加工,用煤炭加热煨灼、并且不断用水冷却,这样硬皮和泥沙很容易就掉下来,露出里面比较细软的“外衣”。把一块原石火煨后的残渣刮尽后,还可能会在表面看到一些点状斑斑点点,行家称之为“癣”。“癣”其实是极细小砂粒状的原生翡翠,在皮壳上出现,而且是点状的,它的周围有极小的裂绺通过。如果玉璧上出现了“癣”,说明其内可能会有玻璃种或冰种的翡翠,价值比较高,所以行家才有“有癣有俏,无癣讨巧”的说法。但如果出现“死癣”就很不理想了,所谓“死癣”就是“癣”周围的裂绺扩张,渗透到内里的玉石。“死癣”的外围皮壳会比较粗糙,而且会有扩张的现象。有“癣”的玉璧开窗或解料时,应从“癣”的周围开窗或下刀,而且是“癣”越多越好。
酸洗是针对“黑乌沙”玉石的处理方法。由于“黑乌沙”外皮的硬石很紧实,无法用火煨的办法进行处理,而这种玉石的内部常常含有颜色较深的玉,如果将其外皮处理掉,内部的玉就可能染上一些颜色,所以“黑乌沙”玉璧开窗或解料时只能从黑皮的两侧开窗或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