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玉或翡翠最养人?
“人养玉,玉养人”这句话其实是一种传播极广的营销话术而已,它既无法证明“人养玉”的说法,也无法证伪“玉养人”的理论。 首先来分析“人养玉”的说法。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相信玉石具有灵性,会吸收人的气息。所以古人佩玉时往往会进行沐浴更衣、点香祷祝等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人为地对玉石进行“滋养”;而当人身陷囹圄之时,也会以玉护身,期望能化险为夷——这时人是主动地给予玉器以“养护”。
当然,这种“人养玉”的观念在现代已渐渐淡漠。现在人们买玉主要是作为一种装饰品,偶尔也会把玉作为收藏品投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像过去那样对玉加以供奉或佩戴。因此“人养玉”的说法显然已经落伍了。 其次来看“玉养人”理论。目前网上流行的各种说法似乎都在印证着“玉养人”的事实。比如有人提出,玉中含有钙、镁等微量元素,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后,能补充人体缺失的微量元素;还有人称,长期佩戴翠玉可使高血压病、头晕、失眠等症状得到改善…… 这些说法虽然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但也无法得到反驳。所以“玉养人”的说法就在这样半真半假中流传下来了。
事实上,所谓“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本身也没有什么错。因为无论是“人养玉”还是“玉养人”,其本质都可以归结到“善待资源”上。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学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永续发展。而爱护自然、珍惜资源,正是“人养玉”和“玉养人”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所以不论“人养玉”或者“玉养人”,其实都在教导我们要善待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物——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观点。
玉器的制作主要分两大门类:一是软玉类制品,主要产地在新疆和田,也称和田玉;另一类是硬玉类制品,即人们通常指的翡翠,主要产于缅甸,我国云南也有出产。两者的化学成分不同,外观和内部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它们的保养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和田玉
由于是天然玉石,不能避免内部会有一些杂质,佩带时要尽量避免碰撞、挤压,或是磨擦,以免磕碰、挤压、摩擦产生破损。平日不戴时要单独放进柔软的首饰盒或首饰袋中,以免表面产生划痕。
和田玉也要避免化学剂的侵蚀,如各种化妆品、洗洁精等,洗澡时要摘下来,以免玉石与肥皂接触而失去光泽。在佩带时若是感觉出现干涩的现象,可以涂些摩灵上光油之类,使它保持整洁美观。
和田玉一般不用经常洗,只是感觉感觉干涩时,便可放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并用软布擦洗,用细络挂丝过滤的清水冲干净,再放在首饰盒中。
翡翠
由于内部结构不如和田玉致密,所以翡翠在佩戴时也不能避免内部会有一些杂质,佩带时也要尽量避免碰撞、挤压,或是磨擦,以免产生损伤。也不宜在阳光下暴晒或是接触高温,以免佩饰表面产生细微的损伤,影响到玉的质地和价值。另外,若是染色的翡翠,还要避免与酸、碱类的物质接触,以免使玉失去颜色或使玉器出现褪色现象。
翡翠清洗时可用温和的肥皂水侵泡5分钟,用软毛刷轻轻刷洗,然后用温水冲洗几遍后阴干,切勿用烈性清洁剂清洗,以免损伤翡翠皮壳。若是金、银、钻石等镶嵌的翡翠饰品,一般不能用水洗,只是用柔软的首饰布轻轻擦洗即可。注意擦洗时千万不要触碰到镶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