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种与底的区别?

夔卓文夔卓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种”和“水”是两个常常让翠友们搞混的概念,它们都跟透明度有关,但也只是有关,并不是完全等同于。 这里先给出结论:种是天然形成的,而水是可以人为改变的。 种是指翡翠原石矿晶体的形态,也就是指矿物晶体在原石内部的排列方式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按照种水的定义,玻璃种、冰种都属于种的范畴; 而水则是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内部晶体间结合力减弱,透光性增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水头足”。当然,这仅仅是广义上的理解。

当一块原石被挖出来时,它的内部其实是有裂隙的(哪怕极微小),这些裂隙会让光线透过来。但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光线,其实是经过了几道光的折射反射才进入我们眼睛的,这种光经过多次折射和反射后,会失去它原本的颜色,而我们看到的光往往是二次甚至多次反射后的颜色,这就导致了有色透明宝石(例如绿色宝石中的祖母绿及彩色宝石里的蓝宝石)在光照射进去的时候会有明显光圈。 所以,种和水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但当我们谈到“充胶”、“灌浆”、“浸蜡”等人工处理方法的时候,其实是在改变玉石原有的结构——也就是在破坏原有种水的状态下,重新赋予其新的种水。经过这些手段处理的玉石,虽然看起来水灵通透,但绝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随着人工处理手段的增强,玉质的结构会越来越疏松,最后会导致玉石本身的品质降低。

当然,如果只是想暂时增加透光度,进行“泡澡”或“灌水”处理也是行的,只要不做长期处理,对玉质本身不会有伤害,但这只会暂时增加玉石的水头,不可能永久起作用。 这就像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化妆来增添光彩,但毕竟不是真实的自己。

乔三林乔三林优质答主

在众多爱玉之人的语境里,老坑玻璃种翡翠是王冠上最璀璨夺目的明珠,究其原因,最核心的是其完美诠释了“种、水、色、底”的顶级特质。而这四者当中,对于大多数玉友来说“种”和“底”的区别最是难以分辨清楚,经常弄混或曲解。

“种”与“底”的区别

从字面上来理解,“种”更多的用于形容翡翠内部结构质地的粗细与颗粒的大小,比如我们常说的玻璃种、冰种、芙蓉种、豆种等。一般而言,颗粒越细腻,结构越致密,“种”就越好,反之则越差。

而“底”是用来形容翡翠的颜色和透明度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入射光的反应。通常底子越透亮,冰润通透感越强,则“底”越好,反之则越差。可以说,底子就是除去颜色及透明度的翡翠本体的表现状态,颜色再好的翡翠,如果底子差,也很难成为一件翡翠佳品。

“种”与“底”的相关性

但“种”与“底”也是相辅相成的,种好底子通常也好,反之亦然。

“底”是构成翡翠价值的要素之一,所以对底子的判断是翡翠评估乃至翡翠选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底”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拖累”或“反衬”颜色,好的底子可以让翡翠看起来更加鲜活,而差的底子则使颜色看起来不纯,从而大打折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脏色”和“闷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