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棉团如何处理?
“棉”是翡翠固有特征,指的是翡翠内部白色的纤维状、丝状或者团块状的斑点或条纹,它是晶体颗粒间隙及质地细腻程度的一种标志。 在天然翡翠中,“棉”常以白色矿物颗粒存在,由于这些矿物是呈聚片双晶排列的,所以,从横切面上看,那些“棉”呈现为细密的丝状;而从纵切面上看的话,则呈现为团状或者是云雾状。 虽然“棉”是翡翠的固有特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也会成为影响翡翠品质的一个瑕疵。
比如说当“棉”占翡翠整体面积比例较大时(50%以上),那么它就会明显降低翡翠的美观度了。这时倘若想继续保留该翡翠,就只能通过打磨来磨去多余的“棉”了,不过这样也会减少翡翠的耐用性以及收藏价值。 又或者是在进行雕刻设计的时候,通过巧雕将那部分“棉”用图案进行掩盖也行,比如南红材料中经常出现的“缠丝纹”,其实就是利用南红材料中天然的纹理来对缺陷进行遮挡。
当然,如果是不喜欢“棉”的存在的翠友,那就只能舍弃了。其实这也不尽然,毕竟比起完全的完美无缺,我们更应该学会接受一些微瑕。因为真正的极品翡翠是不存在的——除非你去花大价钱买一个顶级翡翠原石拆成的散料,然后在请技术高超的匠人对它们进行精心的雕琢。
随着翡翠价值的不断提升,很多的B货C货翡翠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鱼目混珠,而内部棉多就是其中B货C货翡翠的重要特征。很多的B货C货翡翠,通过酸洗漂洗过程中,破坏了翡翠内部结构,而引入的胶质又无法和翡翠紧密的结合,肉眼或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类似于棉花团的絮状物。这种翡翠拿在手中掂量,有干涩感。
棉团大小不一,在翡翠饰品的内部、外部均有出现。棉团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主要呈团状、晶状和星点状,由直径为20~50μm左右的纤维状矿物、白色颗粒状矿物、无色颗粒状矿物及少量柱状矿物组成。翡翠中“棉”有白色棉、青色棉、灰色棉及黑色棉,这些“棉”一般多沿晶界、裂隙分布,亦可成团块状分布于晶内。“棉”是翡翠中影响其透明度的重要因素,亦可为裂隙中充填物。
棉团现象主要出现在冰飘红、黄、绿,油青种,水沫子,紫罗兰等次档翡翠中,其主要产地是老场口,尤以老厂,帕敢,会卡为甚。棉团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由翡翠矿物组成中的一些次生矿物所致。它们常以团状、脉络状、星点状形态出现。二是成矿后长期地质作用过程中,原来细小的“绵”通过地表裂隙溶液的溶蚀和搬运,以团块状残留下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