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b货如何做?
简单说说,不保证完全正确!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B货。在业内,B货也叫B+C货,指的是将低质量的翡翠原料(俗称“砖头料”)经过强酸碱浸泡,去除杂质和染色后,再用树脂填充结构中形成的空洞,最终得到结构松散、质地粗糙但颜色均匀的成品。由于制作成本低廉,市场风险大,曾经一度有商家用大量的B货冒充高档的A货来售卖。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市面上出现的B货已经几乎无法辨别真假了。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B货有三种来源:一是之前制作过程中的废料,二是在交易过程中以次充好的不良商贩回收后再加工制作的,三是一些质量很差的天然翡翠原石直接做成饰品出售的。虽然都是假的,但因为来源不同,制作过程不同,品质也是千差百异的。
想要做成B货,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颜色。因此没有颜色的无色翡翠是不能做成B货的。接下来要求颜色均匀,如果一块料子既有绿色也有白色,一般只能做两串颜色一致的项链或者手链。最后,材料一定要足够厚实,这样才能保证在切割的时候切出一定厚度的片状材,否则很难做成合适的形状。
在翡翠界的行话有B货翡翠之称,它是采用一些颜色与优等天然翡翠颜色差不多的水石(又叫水雾种翡翠)、黄沙玉、芙蓉石(颜色像芙蓉花,行内俗称“芙蓉玉”)等一些低档的翡翠原料或一些次翡翠矿料等,利用人工加酸处理,将原石原本的黄色、浅绿或灰绿色等褪去,将原石的表面及内部裂隙中的脏点冲刷干净,以突出翡翠的主要绿色,获得较高的透明度,使原石的表观质量得到提高。之后,再将退色、透明的裂隙状翡翠或玉料浸渍有机介质(一般是透明或黄色的塑料),从而获得具有翡翠外观的一种玉石制品。在石料加酸浸蚀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断断续续的裂纹,因此市场上有些B货又称为“断续货”。
在浸泡树脂之后,这种处理过的翡翠失去了翡翠内部原有的裂纹,透明度也比原来的要高得多。处理后的翡翠在许多方面都接近于天然翡翠的外观。由于用酸及有机质浸泡的所谓B货翡翠失去了原翡翠的特性,不宜作为宝石(首饰玉石),只能作工艺美术品使用。但有些无良商人将B货翡翠充作优质天然翡翠出售,坑害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