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光死翡翠值钱吗?
这个结论并不准确,应该更正为“不见光不死不活” 影响翡翠价值的因素有很多,种水、颜色、雕工等等都影响到价值的表现。而“见光死”只是一个传播中的误区而已。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天然形成的宝石,都是会受到自然光线的影响的,例如我们的眼睛在阳光下看东西和在黑暗中看东西,所看到的东西完全是两种状态——阳光越强,物体反射的光越厉害,而黑暗当中,物体的阴影部分就会越明显。这同样适用于玉石。
我们看到的色彩丰富的世界,是因为七色光谱中,红色和蓝色波长最长,最容易被大气层吸收而产生衍射,而衍射后的彩色光斑会聚集于视觉细胞上,形成我们对颜色的基本认知;其余的四种色调(绿、黄、橙、蓝)则是因为电磁波长短不一,会在视网膜上产生相应的图像刺激。 所以从上述原理可见,任何一种色彩,只要它是在人眼可识别的范围内,就必然会产生对应的光谱,也就是必然会有光辐射出红外线或微波等电磁波,也就是说,只要是天然形成的宝石,就不可能避得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灯盏。
所以真正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凡颜色饱和度高、纯度高,且均匀分布的宝石,在光照下会显露出亮丽的风采;反之,颜色饱和度低、纯度低的宝石,在光照下则会显得没有精神气,或者颜色严重失真。 而对于天然的矿物晶体来说,在光线的照射下,由于光学效应,往往会发生双折射现象,从而在晶体内部出现透光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光学效应”。比如,常见的玻璃制品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泛起耀眼的彩虹,而天然的蛋白石在强光下会出现清晰的像。这就是因为矿物晶体的光学效应的作用。
翡翠的种类繁多,每个种类都有其特点及缺陷,“见光死”翡翠就是其中一个。见光死翡翠多出现于冰糯种、冰种的绿色翠体之中,即指在台灯、荧光灯或白炽灯等光线之下观察时,翠体色和底都十分通透干净、晶莹可人,而放到日光之下或强光直射下观察时则色和底都显得发乌、发浑,失去了原来看到的通透感觉,犹如“人见光就死”一般,所以行内人戏称其为“见光死”翡翠。
实际上,所谓的“见光死”翡翠其实就是一种“灯下煞”,用行内人的话说就是“灯下美如玉,日下烂如泥”,给人的感觉反差极其悬殊。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翠体中有某种肉眼感觉不到的缺陷,如冰裂纹、小黑点等,在强光直射下产生漫反射而形成发乌、发浑现象;二是翠体中含有的较多的青味,也就是受阳青、油青色的轻微干扰,所以在日光之下不能正常透色而显得发青、发乌,如同有些玉在日光下面会变成青白色一样。
“见光死”翡翠多为手镯、挂件,很少有戒面或其他小饰品,因为其价值实在不高,用料也就没有那么节省,一般都用大片料切割琢磨,以保证其不会在佩戴过程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见光死”翡翠属于一种缺陷料件,价值要较同等级的优质品低很多,通常其售价仅为优质品的五至七成左右。因此,作为买家应尽量回避购买“见光死”翡翠,在选货时应注意:
1、尽可能在日光或接近于日光的阳光下观察,如在日光灯下要注意灯管是否有发黄、发绿的色光(灯管一般使用较久后会出现),如果有要尽可能回避使用。
2、观察时要注意翠体是否有漫反射的现象,如果有要细检查翠体。
3、要注意观察其色泽是否有发青的迹象,如果有则要警惕。
“见光死”翡翠作为一种特异现象存在的缺陷品,只要用心观察,其特征还是较易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