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翡翠水短?
“水”在行话里指透明度,“水头”即透明的程度。“水短”一般是指透明度不足,“水足”则指透明度很好。 不过这里要提一下,行内普遍认为种是基础,水则是上乘(种水是区分等级的,而非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
种好水好,叫上品; 种好水差,叫优; 种差水好,叫良; 种差水差,叫差。 这个分类标准中并没有把“水”作为评价等级划分的重要标准,它只是作为“种”的好坏优劣的一个补充而已。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对水更关注一些,因为视觉上的冲击感受更直接。于是就有了关于“水”的诸多说法,如“水头足”“水头短”“水头亮”“水头足且亮”等等。这些说法都很形象,也容易理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形容都是就整体而言,并没有将“水”单独拎出来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之一。
就像“浓”和“淡”一样,是就色彩而言的,而不是说颜色深的就是上等,浅的就差。 关于色彩的判断历来都是最让朋友们头疼的问题,其实只要记住,价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可以,像色、水这些很主观的因素,看多了,玩透了也就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
水短翡翠之所以会有水短的感觉是因为其内部的裂隙和杂质较多,所以导致光线进入到翡翠内部后发生了严重的散射和折射,因此才会有水短的感觉。若是将两块翡翠相比较,如果一块翡翠水长而一块翡翠水短,此时水短的翡翠往往会被认为品质较差,价格也会更低。
需要注意的是水短翡翠的起胶性较好,也就是具有较高水短的翡翠通常都胶感更足,而且通常情况下水短翡翠的种份会比较老。
翡翠的起胶性主要受其内部的裂隙和杂质影响,如果内部裂隙和杂质较多,那么其胶感会更足,同时由于裂隙和杂质过多导致光线进入翡翠内部后发生了严重的散射和折射,导致光线无法穿透翡翠,所以才会产生水短的感觉。
因此“水短起胶”是老种翡翠的典型特点,对于老种翡翠而言,内部裂隙较多属于正常现象,其内部的晶体颗粒会因此变得极为细小,导致其晶体边界模糊,晶体呈脉络状交织排列,所以就会形成比较明显的起胶质感,而水短则是其胶质感导致的,因此对于老种翡翠而言,出现“水短起胶”是品质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