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来源及历史有多久?
解驭最佳答案
“玉”,这个汉字在古文字结构里,像是一块斜倚的石头。现代汉字则写成“玉”字,像一块竖立的石头,“王”字部变成“玉”字旁了。这种字形的变化告诉我们,“玉”和“王”在古代是同一个概念——指一种饰物,这种饰物是用美石制作的。 用美石制作饰物,这是人类进入原始社会以后的一个审美需求。从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用美玉制作饰物的最早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发现了座龙山文化的墓葬,墓主人是一位年龄25岁左右的少女。在她的胸口埋着一件绿得发黑的玉器,经过鉴定,这件玉器为深绿色的软玉(新疆和田白玉)制成的弯月形玉器,专家称之为“玉琮”。
玉琮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除少数玉琮外,发现最多的要数玉璧。1983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出土了一件碧绿色的中型玉璧,璧的正面琢磨成12个大小一样的圆弧,每个圆弧都夹着一个短横槽,壁身中间有一道阴刻线把整个璧划分成为两个部分,造型极为精致独特。 玉璧 到了殷商时期,除了玉璧、玉琮等常见玉器外,还有一种叫做“玉环”的环形饰品出现了。1977年,考古工作人员在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一个西周时期的玉环,这件玉环以青绿色软玉制成,孔型规整,质地上乘。 还有一件同样出自宝鸡的玉龙,虽然只保留了龙形的部分,但是造型简洁明快,形态生动活泼,极富艺术感染力,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的形状玉器,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人眼中的第一件龙”。 玉龙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种类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玉璧、玉琮之外,还有各种样式的花边玉璧、带钩玉佩、印章玉石、雕刻工具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印信的出现。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族群,在姓名之外加上族号,用来作为认祖归宗的标志。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郡县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铸造方形的秦国货币。这些制度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其中就包括玉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就开始统一玉器的样式,规定皇帝和贵族使用的玉器都要有特殊的标识,那就是在玉器上雕出或刻上“玺”字的图案。从此之后,“玉”就成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翡翠矿源在几千万年前就形成了,而人类认识翡翠则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有关翡翠传入我国时间的记载,目前在我国的典籍中并没有发现确切的记载。近几十年来,通过海内外学者的努力,寻根溯源,从缅甸、我国台湾、澳门和日本、越南等国的书籍中查到了不少重要资料。日本学者冈田晴夫1955年著文提出“关于翡翠传入日本的时间,根据文献记载,1715年幕府发往长崎的公文中有翡翠的价格记载。因此可以推断翡翠传入日本是在18世纪初期。”我国的台湾、澳门地区在清乾隆年间就有翡翠传入的记述。台湾文史考证家黄逢君在《明清之台湾》中说:“翡翠于清乾隆年间由缅甸传入台湾”。澳门学者冯秉诚在《澳门编年史》中谈到翡翠时说“翡翠产于缅甸北方,清代中叶有商人由云南带入澳门卖给中国人,后来改由海道运销澳门。”
从上述资料可以断定翡翠进入我国应在十八世纪初期,距今不过三百多年。
翡翠进入中国内地大致有二条路线:一条是陆路路线,从缅甸密支那(也译穆宁、木增)采出的翡翠叫北方场,通过陆路,由腾冲进入云南内地。另一条是水路,从缅甸八莫采出的翡翠叫东方场,由伊洛瓦底江而下再转道进入我国的广东沿海一带。
在清代中叶以前,云南的腾越(现云南的腾冲)是封闭的“极边”地区,当地土司对入缅货实行专利,从缅甸内地贩运货品到腾越的运输被当地土人垄断。当时,一至二尺见方的翡翠原石需绿毛钱(旧时币制)500贯,贩运到腾越至少要加价100倍达到 5万贯才能出售。以后随着清政府对云南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和当地边贸的兴盛,翡翠的价格也逐渐下降。当地汉人开始从事贩运翡翠业务,从缅甸购回的翡翠原石,在腾越当地进行切割,如切出青皮黄肉等下品者在当地出售,上品则运往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缅甸政府平定了乱事,封闭多年的曼德勒被打开,玉石产地变为公开买卖市场,缅甸北方场的翡翠经密支那、腾冲直接运入内地,交易量大为增加,使内地喜爱翡翠的人越来越多,翡翠也由皇宫贵族、达官贵人使用扩大到商人、市民等平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翡翠逐步走出皇宫,进入市民生活。
近代著名作家徐珂(1869—1928年)所著《清稗类钞》载“明季,腾越州暨顺宁府与缅甸接壤,居民互市,得珠翠等宝,携入市”,这里提到的“翠”,与现代所称的翡翠不同,而是翠鸟的羽毛。
翡翠进入我国初期,被人们直接称为“缅甸玉”、“水沫玉”、“京水玉”、“料玉”。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这种玉具有特殊的颜色、光泽和质地,为了与我国的玉石--和田玉(旧时称真玉)相区别,当时有一种看法是把和田玉定为软玉,把缅甸玉定为硬玉。因为清代宫中主要用缅甸玉做贡品,于是也称为贡玉。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缅甸北方场的玉石解除了土司管制,直接到中国倾销时,人们才把玉字取下,以翠为主,称为翡翠,并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