藓夹绿翡翠值钱么?
题主的名词术语使用不正确哦,应该是“癣”不是“藓”;翡翠行内一般不称“藓”而称“翠癣”或“癣斑”,它是翡翠的硬伤之一,严重影响翡翠的质量和价钱。 所谓翠癣,指的是翡翠表皮或内部可见的灰色、深灰色或灰黑色的条带状色素沉着,有些像疤痕,有的像苔藓,因此叫“翠癣”。 根据形状不同,翠衫可分为线状翠癣、块状翠癣、丝状翠癣和点状翠癣等几种。对翡翠的外观和质量影响最大的是线状翠癣,因为它就像皮肤上的伤疤一样,影响美观。
据行家介绍,在天然翡翠中,80%以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一些翠癣。只不过有些翠癣非常隐蔽,不仔细观察辨认,很难发现其踪迹。 那么,什么是影响翠癣的价值的关键因素呢?
首先当然是看它的分布情况了,如果一条翡翠饰品上有很多翠癣(尤其是线状翠癣),而且彼此连接,就如同一块皮肉上有很多疤痕一样,当然会大大的影响美感了,这样的翡翠的价值自然就要大打折扣了。 其次要看的就是翠癣的颜色了,虽然都是“癣”字旁,但“翠癣”与“癣”的含义还是有区别的。
“翠”字说明这些“癣”是由绿色色调染出来的,所以“翠癣”往往呈浅灰绿色、灰绿色或者深灰色,而“癣”往往为纯黑色。由于色彩的不同,自然会对美观产生不同的影响——颜色偏黄的翡色玉件,如果沾染上了深灰色的翠癣,固然会影响美观,但是如果是浅灰色的翠癣的话,反而会让玉件更加显得清新淡雅、素洁秀丽。
除了颜色外,还要关注的就是翠癣的形态了——主要是看它和周围的翡翠组织之间有没有自然的过渡,也就是从边缘到中心部位颜色是逐渐淡下去还是突然就消失了,若是前一种情况则不影响美观,而后一种情况的翠癣往往会被看成是一种瑕疵。
另外还要注意一点的是,市场上有些无良商家会拿颜色很深的劣质翡翠用强酸溶液浸泡后去掉原色,换上新的色调,这就是所谓的“灌浆”“染色”或者“浸蜡”,用这种手段处理后的翡翠虽然可以“增香”但却很可能会留下难看的翠癣。 所以挑选翡翠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检查,特别是那些有纹裂的翡翠,更应当注意看看是否染上了难以去掉的翠癣。
藓夹绿其实是带有一些癣的绿翡翠,主要出现在一些老坑的绿翡翠上,这种翡翠属于翡翠中的稀少碧玺,价值也比较高。要检验带藓的绿翡翠,要从翡翠的水土、颜色和藓这三个方面去观察。
癣对于人来说是一种病,可是在翡翠上出藓却是一种好事,有了藓的翡翠,身价一下就上去了,特别是乌鸡皮癣,价值一般不会低。还有一种藓夹绿翡翠,绿的艳丽,藓的古朴。二者搭配,更让翡翠器物价值连城,因此,对癣的鉴别需要一些技巧和眼力。
1、水土
带藓的绿翡翠需要看水土,“土”指的就是癣。在山石之中所蕴藏的绿翡翠,历经亿万年沧桑岁月的洗练,因山石地质内成分的长期渗透以及受山石挤压和地下热水作用,其表面慢慢形成一层皮壳“乌砂皮”。“乌砂皮”表层再经大气、雨雪的侵蚀而成“砂皮壳”,而“砂皮壳”内层之下,受地下热水长期作用,致使其翡翠裂隙的矿物晶体溶蚀殆尽,而形成一层松散结构带,进而有外界物质渗入形成“活土”。“活土”经长期受外力作用而脱落后,有部分翡翠玉肉被破坏,进而裂隙张开,真皮壳裸露,再经外力作用,在真皮壳上形成有裂隙的“死土”,即为“癣”。
判断癣的优劣,主要考虑癣的分布和质地是不是匀净。好的癣,质地厚薄适中,整体形状匀净,分布于玉材中心。如果癣的形状过于怪诞,且分布较偏,那就会影响玉材的整体价值。
2、颜色
带藓的绿翡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绿翡翠上,它的颜色好不好直接影响着价格,如果这个绿色的翡翠本身就是一件很好很值钱的翡翠制品,那么藓附着在翡翠之上,更加使翡翠的价值飙升。所以说绿翡翠的颜色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带藓绿翡翠的价值,好的色泽,如紫罗兰色、翠绿色等,只要颜色纯正、鲜艳、均匀,价值就比较高。
3、藓
一块带藓的绿翡翠,在鉴赏价值上,90%来自于藓的优劣。而对癣的鉴别也是最困难的,需要多年的鉴赏经验和高超的鉴赏技巧。
我们把好癣归纳为油癣、乌鸡皮癣、猪血癣、猪肝癣、虾蛋癣等,这些癣的“土”都是由翡翠玉肉解体而成,经外力的长期作用而形成的,都是优质癣。其判别方法为:用10倍放大镜观察,癣土的结构颗粒都较细,土质均匀、质硬、不易脱落,而且有钢性,用手擦或用水洗都不易动。有些好的猪血癣,铁质含量很高,用手电筒照其癣面反光较强,具有玻璃光泽。
如果是劣癣,其判别方法为:劣癣多数是后天人为所为,如把玉料用铁、乌钢等埋在地下、锅里,经长期加热、酸、盐等作用,或用石英岩之类的石料做磨料,把玉料放在水中打磨而成。用10倍放大镜观察劣癣,其结构疏松,多数呈石英的他形晶粒状,土厚、土质粗、软而不坚、易脱落、起灰。用水洗或用手擦掉厚土层,再观察其癣面,则呈砂皮壳裂隙松散结构的癣面。如果是用锅热煮的,其“土”常呈黄褐色,且很厚而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