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分多少种?
我们通常所说的翡翠原石,是天然形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由上百种矿物组成,密度极大,硬度超高(摩尔硬度)平均在6.5—7左右,即使经过切割、打磨、抛光也依然如此。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刀枪不入”;用专业术语来讲,那就是具有“耐风化性”和“耐腐蚀性”。 所以啊,别看它表面粗糙,其实细腻无比! 那有没有具体的数据来表达这种细腻感呢?有!就是用显微镜来测它的粒度分布,以10倍放大率为单位,每10倍放大率所能看到的颗粒数量称为“视域浓度”,以此来判断原石的细腻程度。 如果将视域浓度换算成肉眼所见的颗粒个数,那么一块质地较好的翡翠原石,相当于3000到4000粒直径为2mm的细砂。 而一块质地较差的原石,其颗粒间隙则犹如粗砂般粗糙。(PS:这里所指的粗细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用“细”或“粗”的概念哦~) 那怎么样才是一块好的原石呢? 其实,对于原石的评判标准有很多。如颜色、种水、纹理等。而一个标准的评估方法应该是:看色、察种、观水、审纹。
1、先看色 原石的成色好坏,首先取决于色彩,也就是所谓的“底色”。 好的底色应该干净明亮,不闷不灰。 如这盒料子,皮壳老辣,呈亮黄色(在强光照射下呈现橙色),且均匀饱满,说明内部肉质的颜色不会太深;反之,如果皮壳上的颜色深而混浊,那内部肉质肯定发黑。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原石,外表皮色虽然黑得发亮,但经切割打磨后,露出的是晶莹剔透的翠绿;这类原石可谓是可遇不可求。
2、再察种 有颜色的石头不一定是翡翠,没颜色的石头一定不是翡翠。 判断一块原石是否含有翡翠的成分,首要观察的点就在于种质。 所谓种质,是指玉石的透明度、晶体颗粒的大小以及结构的紧密程度。
从透明度和亮度上来观察,最好的是大玻璃种,半透明似水晶,有莹光反应(在强光的照射下,用镜片对着玉面移动,能看见五光十色的彩色光圈)。其次是最优质的冰种,其次是晴底,再其次则是豆底。 种质的好坏对价值的影响十分显著。相同颜色的石头,如果是玻璃种的,价格可能是冰种的十倍甚至更多。所以啊,千万不要小瞧了种水!
3、再看水 有的原石表面看起来浑厚润泽,犹如凝脂,抛光之后却灰突突的,毫无灵气,那是因为里面水分不足。 而有些原石,虽然表面凹凸不平,裂纹丛生,但抛光以后却异常温润透亮,像这样“外丑内美”的石头,往往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4、最后审纹 最后来看看纹路。 原石的纹路有两种,一种是石头外表的皮壳纹理,另一种是石头内部的纹理。 对于皮壳的纹理,我们要观察其对称性。因为大部分的自然界中,物质的纹理都不是绝对对称的。如果发现一块原石的外皮纹理是左右完全对称的,那就需要小心谨慎了。很可能这块原石是经过人工处理的——“漂白”或者“注胶”。对于这两种伪处置方式,一旦察觉,应立即放弃。
原石的内部纹理一般表现为丝状、线条状或者是点点密密麻麻的形状。 无论是皮壳还是里面的纹理,只要是天然的,都无所谓。如果感觉有碍美观,我们可以采用酸洗法、填充法以及雕去法等来去除就可以了。
好啦,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挑选原石”的所有内容啦~
1、紫罗兰料:紫罗兰色,也叫椿紫、桃花。色近玫瑰红而又偏紫色。有紫罗兰的翡翠质地多为细嫩油润。紫罗兰分为两种紫色调:偏红的色调称为“红椿”、“春带绿”、“桃花”,偏紫的则称为“蓝椿”。“春带绿”,是指紫玉中带有绿色,象征着桃红柳绿。
2、水石料:透明度较高的翡翠,称为“水石”,常用来制作半透明或透明的戒面、挂件、摆设等。
3、洒金砂石:洒金砂石料为青、绿色砂砾岩,这种石头由很多大大小小的绿色颗粒组成,由浅绿到暗绿,深绿,呈团块状或片状分布,有的被一些褐铁矿隔开,由表及里都是绿,而且它的底子也并不脏。此料常有“翠中有翠”的特点,即绿色颗粒中还会出现更绿的绿色。
4、冰地种:质地如冰般透明至不透明的翡翠。通常其绿色不均匀,呈条带状或脉状出现,其价值视绿色部分的成色及分布而定。冰种翡翠的通透感接近玻璃种,但透明度比玻璃种要差一些。主要表现是表面有朦胧感,内部有云雾状。冰种翡翠颜色一般偏白,也有月光般的淡绿色。
5、芙蓉种:颜色鲜嫩,常为粉色、桃红,色佳的为“桃花水”。质量上乘的冰种与芙蓉种的结合体称为“冰芙蓉”。
6、冰底青:半透明至不透明,有色调浅暗的蓝绿色。常用于雕琢成花瓶、菩萨等摆件。
7、白地青:一般指白色或浅绿色的底子上分布有颜色较深的条带状或团块状的绿色。白地青的绿色多呈“靠皮青”或“半皮半肉”状,颜色不及玻璃种、冰种翠绿纯正、浓艳,透明度也较差,但它的白色底子较为纯净,在雕刻时只要注意利用翠色,挖脏去绺,也能成为较好的成品。
8、黄杨玉:暗红色或褐红色,质地细腻。多用于雕琢挂件等精品。
9、油青:常为蓝绿色或暗绿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透明度、绿色成色较差,颜色浓暗,但因其质地细腻,显得很油润,为低档翡翠。有些油青被误认为糯冰种。
10、红翡:颜色为艳红、茄紫、瓜皮红、鸡冠红等,常有黄、灰伴色,半透明至微透明,常与绿翠同时出现,是翡翠的皮壳。只有颜色浓艳,透明度好并具有玻璃光泽的“血珀”“鸡冠红”才有较高的价值。常用于雕琢件、戒面等。
11、藕粉地:粉红色,透明度差,常用于雕琢摆件等。
12、紫罗兰:玫瑰色,紫色、青紫色,常用于雕琢戒面、挂件、摆件等。紫色常与绿色同时出现,紫色在内皮上,绿色在肉上,称为“春带绿”,价值较高,通常也属于高档翡翠。
13、干青:颜色为深绿、翠绿、黄绿、微透明至不透明。因颜色、透明度均较差,不具宝石的条件,常做玉雕件的“芯子”。
14、黄翡:颜色呈黄色,深浅程度差别不大,常为暗黄或棕黄。透明度差,玻璃光泽。黄色较浅,并微透明可雕琢饰品,颜色深、透明度差仅作为玉雕件的芯子。
15、花青:常为蓝绿色、暗绿色,半透明至微透明,常与黄、灰、黑色交杂在一起,色、质皆差。因花青料往往能与玻璃种或冰种的绿翠同时出现,仅用于玉雕挂件。
16、紫砂地:栗褐色、暗褐色,不透明,常用于制作玉雕件的芯子。
17、青水:蓝紫色、蓝绿色,常有微黄的漂色。透明度差,玻璃光泽,其与水石相交处多出现白色雾状和丝状的白色棉纹,常用于制作玉雕件。
18、冰种:透明度仅次于玻璃种,冰种翡翠具有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