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有金币吗?
有,汉代就有钱币了。而秦代不但有铜币,金币也十分罕见。我有一枚汉八刀的圆钱,就是那种带字的钱。我那枚是“汉八刀”三个字。据说汉朝的金币上都有四个字——“皇恩广被”(不是固定内容) ,但我是真没见过。
另外金饼也是有的,比如汉武帝时期曾因为穷得没钱用,把宫廷里存放的黄金都拿出来赏赐给臣子。金饼,就是指制成圆形、直径约2.5厘米左右,厚1毫米左右的黄金块,既便于携带又利于计算含量。 当然也有铸币,唐代就铸过“咸亨元宝”,宋代也曾铸过“重宝”,但是这两种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币,而是贵金属铜合金货币。
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金币呢?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含纯银,或者含金量很高的银质币;第二,不可兑换。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那就是金币了。至于形制什么的根本无所谓(虽然通常都会做成圆形)。 这样的金币在宋元明时期有很多。
元代的“至正通宝”有些版别含有银量70%-90%不等。明代嘉靖年间曾经铸造过“万历之宝”,银成色63.4%,是明钱中银质最好的。
我国很早就会冶铸黄金。商代古墓中曾出土过金臂钏和金缕。西周的金箔虎形饰和用金箔镶饰的马衡、轭等,充分说明当时我国金工制造工艺已经有很高水平。春秋战国时,晋国、楚国、齐国、燕国和南北吴越都产金。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滇池以北者以盐、铁、丹、砂、白铜、畜未为官即,蜀、汉亦然。……虞、章,有铜、铁,西有会同、邛、笮,有马、旄牛,此皆铅、丹、沙、锡、出也。"在诸侯分封割据的战乱时期,各国为了自给自足,竞相发展自己的手工作坊,有些地方冶铸黄金技术超过春秋时期,生产规模也相当大。
因此,当时黄金产量增多,成为比较普遍流通的重要货币。但是,诸候国各自为政,其铸币都打上自己国名的标记,铸法、式样和成色也不相同,所以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制的金币。
晋国有金版和金贝;楚国有金版和金叶(又称郢爱,形制如铲,大小不一,版面有凸起的棱条);齐国有金起(贝形);燕国有铲形金钣。这些黄金铸币,1953年在河北兴隆县、平泉县交界处的第一次发掘出土的就有46块(件)。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葬中,1977年和1978年也出土了两个时期的金币116块。
秦朝统一中国,废除了过去七国的币制,对金银金属及其制品的使用管理极为严格;只有皇帝才能享用黄金,"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规定禁止人民用黄金作货币流通,也不允许商民随便进行生产或使用黄金。由于秦律禁金极严,秦代的黄金铸币难以保存下来,流传至今,除零星出土的秦半"郢爱"外,未有发现秦国的其他黄金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