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中国书画?
这个题目好大,我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如果严格界定的话,“鉴定”是个文物学名词,是指通过器物本身以及器物本身所反映出的各种信息对其时代、地域、民族、用途等进行判断的过程。它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特点。 “鉴赏”这个词就文雅的多,它也是主观的,但往往带有“品评”“欣赏”的意思,常用来形容对艺术品的赏识能力。 两者都是艺术品评估的重要方面,往往缺一不可。如鉴定一件新发现的文物,其价值需要鉴赏者进行辨识才能得出结论。而鉴赏者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的鉴别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并非来源于某一学科,它是来自多方面知识结构的积累以及长期的经验积累。我们平常所说的鉴宝,往往是将二者合二为一的了。 对于中国书画的鉴定和鉴赏来说,知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我们更提倡对作品的细读与理解。我们看过太多的鉴宝节目,常常看到专家对着一件文物或一幅字画,说出一段段令人拍案叫绝的分析。但这些分析很多时候是偏离作品的,它们或者源于某些理论模型的套话,或是源于专家个人的臆测。倘若多问一句“为什么这样判断”,或许能找出更多的破绽。所以我说,判断是否可靠,有时候取决于你对作品的解读是否到位。
当然,知识和经验终究是最基础的。如果没有对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有效运用,那也不过是一场闲聊。只有当我们面对一件作品时,从各个角度加以审视,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知识和经验才真正开始发挥作用。 我个人以为,鉴定与鉴赏二者密不可分,有时甚至是可以共用的。我常用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来举例说明这个问题。这几幅画在齐白石的所有画作中,属于比较“规规矩矩”的一类,但即使是这类作品,我们依然可以从笔法、用墨、布局等方面看出作画时的节奏和细节处理中的巧拙。倘若结合齐白石的个人生涯、艺术道路来看,就更显得妙趣横生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鉴定呢!
一般来说,鉴定字画的真伪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辨笔迹
看书法和绘画。对于字来说,主要从间架结构、运笔、线条、字体风格、墨色等几个方面辨伪。对于画来说,笔墨是鉴定国画的最重要手段。历代作画技法的嬗变和每个作者的笔墨风格,是鉴定人物、山水、花鸟的具体依据。
2、辨题跋
看题跋包括看引首、题识、图章、书札等。很多古代书画作品以题跋多寡定高下。因为大家流传的作品,多数是反复被后人鉴赏题跋的。没有这些附带作品,那件作品的流传、递藏、评价等就不好考察鉴定。所以,题跋真则作品多真。反之不真,则作品须重新鉴定。
3、辨纸墨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装裱和用纸特点。鉴定国画,需了解历代装裱特点和用纸。比如,唐代的“硬黄纸”、宋代的“蜡笺纸”、元代的“高丽纸”、明代的“陈清款”、清代的“粉笺”。至于古代绘画中绢、绫的应用特点也要掌握。墨色的应用年代也应鉴别。
4、辨印鉴
古代书画作品多钤盖印章。这些印鉴有些是作者自己刻的,而有些是其他人刻或请人刻的,还有别号印、斋室馆堂印、行止印、收藏鉴藏印、递藏印、购得印、捐印等。这所有的印章都有鉴定的作用,但有些真有些假。用印鉴定字画要注意,不同时期的字体、风格、材料都不一样。
5、辨装裱
古代书画的装裱形式一般分为“立轴”、“横卷”、“手卷”、“册页”、“屏条”、“手纨扇”、“折扇”等形式,而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样式和不同的装裱风格与材料、工艺。装裱本身不能证明字画的真假,但它可以鉴别字画的年代。
6、辨铭牌
铭牌也叫签条,它也是鉴定字画的一种辅助方法,特别对一些大家或名人字画,如果在铭牌上出现不合当时历史规律,就可以初步认定字画为赝品。此外,还有辨包装、辨木杆和辨木轴,这里我们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一般来说,鉴定国画和书法主要以辨笔迹和辨题跋为主,以上方法互相结合,方能提高字画鉴定的准确率。特别要谨记的是,年代款是鉴定字画的主要依据,其可信度只能占30%,而题跋、印章、纸墨、装潢风格、构图笔法、作者的运笔风格和运笔习惯等可信度较高,可占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