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内涵包括哪些?
说到这个,我可就不困了啊! 中国书法的“法”字怎么讲呢 《说文》里有云:“法,刑也。”“刑”的意思就是指刑法、制度、规范。所以“法”的字形演变是这样的(下图) 那么“法”字在汉字里,通常是什么意思呢? 我给大家举例说明: “法”作动词用,指按照法律行事——“依法办事”,这个词在古代叫“循法”;
我们读汉书的时候,看到王昭君出塞和亲,大汉皇帝“循行故事”,这个“循行故事”里的“循行”就是遵守规矩的意思。 这个“故事”又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名词了——指前代处理类似事情的办法、规则等。《战国策·秦策三》里有云:“今欲并天下,诸侯皆帝其国而尊天子,天子之号亡矣。”这话的意思是,当今之世,大家都想统一天下,那诸侯国就称帝,天子也就没有名号了。其实这就像我们今天把总统称为“主席”一样,只是一个称呼上的变化而已。
那么“故事”为什么是名词呢?因为“事”是动词,“故事”就是“做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可以供人参考的。所以“故事”带个“故”字,表示这是已经发生过的行动或过程。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故事”——古代打仗有“阵型”,处理政务有“规程”,出嫁女儿有“礼仪”,就连出城游玩都有“游程”啊! 有“故”就有“新”啊!有了这些“故事”,人们就可以“另起炉灶”,重新来过了。因此这个“新”代表的是一种可能性——无数的人可以在这个规则范围内尽情挥洒自己的个性。 所以“新”其实是与“旧”相对的——没有旧有的规矩,新的创作是不可能的。所以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里说:“每作一字,必先展玩笔法,以定形势,然後布墨。”这里的“笔法”其实就是历代相传的“文字规律”,或者说“文字法则”——只有遵循了这个“法”,你的作品才能算是合格的。
总之,“法”既是指引前人经验的准则,又是人们创造新经验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