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谁和卢浮宫有关?
1973年,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访问中国时提出,希望在中国找几个合作伙伴,由法国政府出钱帮助中国的艺术机构和博物馆进行现代化改造。经过挑选,北京故宫、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列入了计划之中。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人民非常欢迎这个提议,认为这是一个增进中法两国和人民友谊的“百年大计”。 卢浮宫向中国提供了一套设计方案。设计师让中国人选择,是保持原状而不做任何改动,或是稍微改动以便增加展出面积。
经过慎重考虑,中国政府选择了后者——扩大展出面积。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作用,让它们更多地与公众见面。按照设计,新展厅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向上突起,形成上下两层。施工过程中,为了保持地基的稳定,还在地下挖出许多水泥柱,形成了现在卢浮宫地基上的巨大柱子群。这些柱子与法国的中世纪塔楼有几分神似,也使得这座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宫多了几分古朴之气。 新展厅于1986年开始投入使用。2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举办过多次大型展览。其中,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让法国观众惊叹万分。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座宏伟的建筑之下,却隐藏着一处幽静而典雅的中国园林。这是当年法国总统府为纪念中法建交30周年而专门向中国提出的要求。
1995年6月,一条消息震惊了中国外交部:法国总统密特朗已下令拆除圆明园遗址下的地道和地下宫殿,并在上面建造一个法式园林。此令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当时,距圆明园大火145周年仅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人们强烈地意识到,作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罪行的见证,这座废墟被掠夺并用来建造欧洲园林是极不合适的。
正在这时,一条重要新闻使局势发生了意外的变化:在法国国内,以马克龙总统为首的青年党极力主张修复圆明园,并在其中建立一所孔子学院;而在国外,不少华侨华人为之奔走呼号,纷纷致电中国驻法使馆,表示愿捐钱捐物支持这一项目。 最终,法国最高行政法院裁定,由于工程涉及遗产保护及环境生态两个专项,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的项目必须停止,并将所有已获许可的文件全部予以撤销。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右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是世界级艺术殿堂和万宝库。博物馆建筑本身代表了法国历史上不同的建筑风格,藏品中有大量12至14世纪的园亭和城堡的雕刻装饰,以及从中世纪到19世纪的挂毯、家具、陶瓷器皿、东方古董及欧洲中世纪至19世纪的艺术珍品,其中三宝为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和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
卢浮宫曾是法国王室的居住地,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之一。十五世纪中叶起,许多法国国王都对卢浮宫进行了扩建,并收藏许多艺术珍品,如王室的皇冠、挂毯等;路易十四起,这些收藏品就对公众开放参观。
从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王室收藏的艺术品开始由国家管理。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正式对外开放。当时所开放的珍宝馆和绘画馆分别位于卢浮宫东西两侧。拿破仑征服欧洲各国时,强取各国艺术珍品,包括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碑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雕像等充实卢浮宫。这些欧洲艺术品被当作法国革命的胜利果实,是拿破仑战功的象征。拿破仑倒台后,根据维也纳和会协议,有4000多件被退回原主,但仍有许多被法国留下,成为卢浮宫的收藏。此后又经多次收集,如埃及出土文物,希腊、罗马遗迹等艺术品和文物陆续进入卢浮宫。至1870年为止,主要收藏品来自王室收藏以及没收教产、革命没入公产、私人馈赠等方面。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卢浮宫继续收藏近代法国画家如德拉克洛瓦、柯罗、热罗姆、布勒东等的作品。1882年在毗邻卢浮宫的黎希留一侧建成东方艺术馆和伊斯兰艺术馆。
1981年起法国总统密特朗进行了名曰“大卢浮宫计划”的卢浮宫修复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扩建卢浮宫的公共空间。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负责这项宏伟计划的施工。他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成为了卢浮宫博物馆的主入口。
1993年卢浮宫博物馆接待了910万游客。此后参观者数量逐步增长,2008年参观人数约3500万。为了保护馆内设施,从2011年起卢浮宫开始限制每日参观人数,最多为3万人。
现卢浮宫的镇馆三宝是:《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蒙娜丽莎》;其他知名馆藏有埃及太阳船、古埃及壁画、东方古迹、古希腊雕像、珍宝馆和王座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