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的艺术吗?

昝易成昝易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不是。 书法是一个广泛运用的名词,但它的本质是一种技能。这个技能的获得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是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学苦练。它和所有的技能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里排除物质奖励这一层含义)。

所以,从本质上看,学习书法与学习其他任何技能都没有分别。我们学习写字是为了使用文字(书写、打印等);我们学习音乐就是为了娱乐;我们学习体育就是为了锻炼身体……总之,一切以使用价值作为出发点的事情都是可以的——除了追求审美享受以外。 而一旦事情变成了“为了美”的追求,那事情就复杂了。因为对“美”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音乐,我听到一个旋律很好听,你觉得很好听可能完全是两码事儿;又或是你看到一幅很美的画,他可能会觉得一无是处。同样的道理,你写下一个字,自己觉得很满意,但是他也许会觉得狗屁不通。于是,由于每个人对“美”的评价标准不同,所以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寻找标准的过程——“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达到/接近某标准”就成了学习的目标。而这个“某标准”,就是美学评价。

而这一切的前提,仍然是基于对所有事物一视同仁的基础上的。即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体育,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明,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先等级的。 当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先天的禀赋不同,可能会有快速领先或落后于别人的情况出现。但这仅仅限于技术层面,不涉及美学价值的评价。也就是说,即使别人比你学得好,但是你在努力的前提下,依然有可能超过他。

反之亦然。所以,任何时候,只要你的技术水平足以达成某个美学标准的门槛,我们就认为你是成功的。 但是,如果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角度看,情况又要另当别论了。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是有地域范围的限制性的。例如你说汉语,我问你一句“吃了吗”,这仅包含“吃了”或“没吃”两种答案。然而问这句话其实有很多含义,例如问候、表达关心、开始聊天等等。一句话包含了无限多的信息量,而这些信息的传递,只能依靠文字来完成了。

文字作为一种载负信息传播的工具,就有了文化传承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技艺所不具备的。正是由于有了文化传承的作用,文字信息才能一代代地流传下去。虽然每一代都有能人和愚人,但是文字的信息总量却是呈指数增长的。有能人,自然就有传下智慧遗产的希望;有愚人,自然也就有淘汰劣根性的保障。

于是,基于语言的文化传承,就和其他技艺区分开了。这就是文字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作用。而所有基于文字的文化传承活动,都属于广义“书法”的范畴。所以,我们可以说汉字书写练习(包括临摹古帖)属于狭义的“书法”;而汉字文化(含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编纂则属于广义的“书法”,两者都属于中国文化。

徐离楠星徐离楠星优质答主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铸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魅力。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对书法进行研究了,西汉杨雄就提出“书为心画”之说。但是这一时期尚未形成书法研究体系。在实践上,中国书法艺术于南北朝、隋、唐、五代经历了一个高峰时期。

南北朝后,中国基本实现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再次大融合,为南北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前提,南朝安逸繁华,书法流于萎靡,北朝尚武,刻碑之风大盛,虽拙劣粗犷,却使这一时期仍不失为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的重要发展和创新时期,并在前人基础上,由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将这一艺术推向顶峰,出现了大、小“欧体”、“虞体”、“褚体”、“薛体”、大、小“颜体”、“柳体”,这些字体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颜体”还是日本书道的楷模。这一时期在理论、创作和教学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在永兴寺的智永和尚的《真书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都有体现。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与其他文字不同的是,中国汉字精练、简洁、深奥,它具有三千多年历史,历经演变发展,由繁趋简,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艺术实践,是其他文字所难以达到的艺术。

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韵味、风格等,它既有形象性又有抽象性,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国的国粹艺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