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画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带来西方的美术作品和艺术家。1853年,法国画家毕加索(Picasso)随家移民到西班牙;6年后,他的父亲得到国王的特许,在马德里开办了一所名为“学院”的画馆,招生授课。这样,西方绘画正式地在东方落户了。 1861年,法国国家美术学院院长布鲁盖尔到远东进行艺术考察,并在东京开设留学院,日本近代美术由此开始。
1870年代,英国、美国等国家也都相继在日本设立留学生事务所或派出留学生,以培养日本的绘画人才。日本明治政府非常推崇西方的科学文化和经济模式,认为欧美强大的原因在于“教育之发达”与“文明”。他们在引进西方绘画的时候,也大力提倡日本人学习西方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这样,西学东渐,西风东渐,日本的绘画和文学界都出现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潮流。他们翻刊欧美的名著,翻译俄国的文学作品,也仿效西方的艺术风尚,创作了大量的“新体诗”和油画。
中国的情况有些类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状况。清光绪帝在位期间(1875—1908),洋务运动兴起,为了培植洋务势力,创办海军和枪械工业的同时,也开始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就包括派出留学生赴日学习西方的美术。
1878年,由蔡元培等人筹办的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学校——京师同文馆成立,作为同文馆分院,上海广方书院于1882年创办。两所学校分别开设了英文、法文、德文和数学等专业,也设置了图画手工课。这是官方设立的、有统一规制的早期的新式学校。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学堂的普及,西方的美术因此得以在中国传播。 但当时中国的文化政策和教育制度是严禁学生自由出国就学,而是采用官派留学的方式,选拔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学习。这些学生一开始都是学习西方的科技,如詹天佑便是1905年被派往德国学习铁路工程。然而也有少数人如李叔同(后来成为著名艺术家)是作为留美生先到日本,然后转去美国的。
从西画传入的方式看,大体可分三种:
一是教会传播,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船坚炮利,西方教会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等通商口岸纷纷设立教堂。其中,德国的耶酥会、美国的美以美教会、英国的浸信会、苏格兰的长老会及美国公理会等都派教徒传教。他们除用圣经、宗教读物启迪教徒外,还用手杖、钢笔、镜子和水彩、油画作为传教的工具和礼品,在这些作品中大多描绘西方的风土人情、异域风光和宗教画。
二是外交使臣带来,清同治十年(1871年)清政府派第一批外交使团到欧洲各主要国家。这些使团返回中国时,带回许多西方风景油画、书籍装帧插图及西画工艺装饰品等,也带回来一些西方的工艺师,并在上海、广州、福州等通商港口建立了西式照相馆和工艺美术厂。光绪十二至二十四年(1886年一1898年)清宫廷内府也聘请了意大利画家郎诚、丹麦人毕维克、德国人威克尔、法国人王玉芳、丹麦人毕维克等任职宫廷画师。他们除带进一些西画作品外,也培养了一些能画油画的学生,如清宫著名画师郎世宁弟子、擅长西画的永忠、裕庚等。
三是战争缴获,晚清政府衰败时期,外国政府、教会或外国驻中国的使馆,时常发生对中国军事的武装威胁或内侵活动。战争失败,一些作战失利的清朝将领往往从西方军队或据点中缴获到一些西洋的油画、钢笔画、粉彩画和西画印刷品、西画书籍等作品。如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州被英军占领后,从英国据点中就收回一些西画资料。
西画传入我国,其影响之大,受西画艺术启发和教育的中国画家也很多,影响最深的有以下几方面:
1、西洋油画的色彩技法、造型方法、色彩和明暗关系处理技巧、透视法和解剖学原理等开始对我国部分画家的艺术风格产生影响,出现了融会中西的画技。
2、西画传入,使我国画家认识到笔墨表现力的广阔,在西画的启示下,出现了纯用水墨或重笔轻墨、以墨当色、以色当墨的技法。
3、在传统国画色彩体系中,吸收了西洋画色彩的某些特点,将西法用色与传统国画中的设色相结合。
4、西画的某些技法特点,影响了一些工笔重彩画家,使这类中国画发生了变化,在设色、造型、构图等方面更接近西画风格。
5、受西画速写的影响,写意手法更为简练。中国画的变革虽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开始。但真正的变革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和在西方文化影响下而出现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长处,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并力主把西方文化的长处中国画中,融会中西画技,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