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玉石贵?
这个题目太大,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之一,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玉石资源极其丰富。从史前到今天,玉文化始终一脉相承,影响深远。在中华大地上的高山低谷、江河湖海之中,有许多珍贵的玉石资源。其中有些玉石资源不仅是中国的特产,而且也是世界独有的。中国的玉石资源堪称世界之最。 按产地分,我国玉石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即传统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和绿松石。
1. 和田玉:产于新疆和田等地,是我国特有品种。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95%以上),其次为阳起石。 新疆和田玉属变质岩,形成于8亿年以前,在地质学上属新太古代,被称为“始兴期”。当时,新疆南部属于塔里木古陆的边缘,由一系列南北向的褶皱和断裂组成,称“塔里木台地”。和田玉就生成在这个台地的中央部分。据目前调查,我国利用和田玉的历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我国已经有较合理的采玉、选玉、设计、雕琢、抛光等生产工艺和技术了。到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顶峰,至今仍有“天下第一”的美誉。
现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和田玉有白玉、青白玉、碧玉、青玉、黄玉和墨玉等多种。这些不同颜色的和田玉都来自同一个母矿--透闪石岩。不同的是由于含矿物质的颗粒细度、形状、含量及组合的变化而产生的。例如:白玉,颜色呈乳白色或灰白,半透明,光泽明亮;青玉,颜色呈深绿色,半透明,有光泽;碧玉,呈深绿色,不透明,有光泽;而黑碧玉则属于黑色系列,因含铁量较高,光泽不如其他几种和田玉好,但硬度更高。 还有水胆玛瑙、水晶、黄龙玉、南阳玉、寿山石、叶蜡石、赤玉(鸡血石)等等,这些也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玉器材料。
1,“和氏璧”与“和田玉”
“和氏璧”与“和田玉”有着共同的产地,就是今新疆和田地区。“和氏璧”属于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它是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玉器”,它绝世只有一件。当年楚人卞和曾因此玉而双足俱废,两易楚王,而名闻天下。秦统一中国,先王赢政诏制天下玉玺,用“和氏壁”为印,是为“传国玺”,秦始皇以此“传国玺”作为其“奉天承运”“得享天下”之“信物”。自此,中国各朝各代皇帝无不以得此传国玉玺为“问鼎神器”的象征而争相追逐。据史载:东汉建安年间,被曹操掠得,传数代后失落;晋末为后秦姚玉所获,再传数代复失;公元420年,又被后凉吕氏所获;56年后,后凉灭,传国玉玺亦不知之所终。西晋时,宫廷里尚有仿“和氏璧”制作的一些玉器和玉玺。至近代,仿制“和氏璧”的玉器实物仍有出土。
2,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件元代玉器,也是我国传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重约3500公斤。1959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置放在中央大厅。
渎山大玉海呈椭圆形,略呈“8”字形。以一整块大玉石雕成,器身较厚,通高68厘米,口径135—139厘米,圈足高18厘米,足径81-93厘米。器腹外壁周以两蟠龙,一龙俯卧,另一龙上拱,其首与俯龙之尾相盘结。蟠龙以外减地浅浮雕波涛汹涌的海浪。口沿下减地刻阴文篆书乾隆御制诗:“深山白玉子,水浚难为逢;巨璞开元时,截作清池容。中含东海碧,旁覆南海棕;不作旧形似,难论有无踪。乾隆癸亥孟秋御题”。末刻“古香”、“太璞”二方闲印。乾隆癸亥年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由此可知这块玉器至迟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前已藏于南海瀛台,后移置北海团城承光殿西侧石上。“渎山大玉海”之称亦为乾隆所为。
渎山大玉海,原名玉瓮。1959年叶剑英同志来馆视察工作之时,向历史博物馆当时的吴晗馆长询问:为何将一大型玉器称为“海”?吴晗答不出,当时只知古籍中记载有“海”之意。后来,馆里组织了专题小组,查对大量的文献资料,才知此玉器名为“大玉海”。“渎山大玉海”之“渎”指海河的支流;“渎山”指今天津一带的“盘山”;“大玉海”是特制的陈酒大玉盆。《北京志文物志》中明确指出:“渎山大玉海”乃元世祖忽必烈命制,原置于枢密院南园,用以贮酒行大礼之器。枢密院南园即今北海琼华岛西岸东起五龙亭、西至极乐世界这一片池沼的北岸。在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到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的一百多年中,元朝统治者就在此处“御大玉瓮饮国宾”,举行隆重的大型筵宴,作为向各部落酋长国的藩属国宣示皇帝“威德”的特殊礼仪,可见其之意义非同寻常。
3,翡翠三镶玉如意
翡翠三镶玉如意,以一整块硕大翡翠雕琢而成。三镶如意为清代宫廷后妃所用,此件柄身修长,顶端有卷云形立钮,柄身以凸雕山水纹,钮为高丘,山涧溪流。整件器物所用翡翠色彩艳丽,雕琢十分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此件三镶玉如意是晚清宫廷中难得的艺术珍品,原为慈禧太后用物。为末代皇帝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