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帽有多少种?
“官帽”,是古代官员的帽子,也是身份的象征。 中国古代的冠制十分复杂,按材质分,有布冠、皮冠和纱冠;按用途分,有朝冠、礼冠和常冠。 其中,朝冠和礼冠属于官帽,而常冠则属于便帽。
一.朝冠 1.进贤冠 “进贤”二字的意思就是推崇有才学的人。据《礼记》记载,这种冠在周代就有,到秦代沿用下来。但汉代时,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戴进贤冠。 晋代后,进贤冠成了朝廷命官的御用帽子。
2.獬豸冠 獬豸,又称獬廌、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头顶的正中间长着一只独角,因此可以用来辨明曲直。东汉应劭所著《汉书·律历志》中就有“触不直者去之”的说法。
魏晋以后,执法的官吏开始头戴獬豸冠。到了南北朝时期,凡任职大理寺的官员都要顶戴獬豸冠。 大理寺,主管刑狱的官署,唐朝初年设在宫内,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移至城外。 由于大理寺主管刑事案件,具有特殊的审判权,所以在服饰上与京城的其他官署有所不同。
根据唐代的制度规定,大理寺卿穿着紫袍,佩戴獬豸冠,以示特别荣耀。 二.礼冠 这是用于祭祀祖宗、天地和诸神等的帽子。
三.常冠 四.其他
中国从夏代后期开始,奴隶主便服冕而祭,出现了象征等差贵贱的冠冕。殷商时期,服饰冠为分贵贱等级的主要服制,武王灭殷时,得服冕数百,而未得其人。周朝时,冠服之制更为严格,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爵弁冠、皮弁冠、冠、幘等。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冠服制度遭到破坏,出现诸侯服天子礼,大夫服诸侯礼、士服大夫礼等僭越礼制现象,冠制也有明显变化,冕冠由前代的12旒减至9旒、6旒不等,冠、幘开始盛行。冠制的变化,直接影响社会风尚。
秦朝建立后,虽然统一了“车同轨,书同文”,但冠制仍然沿袭战国时样式,未及统一。汉朝建立时,刘邦让叔孙通做了制礼作乐的总导演,在极短的时间里为汉朝建立了一套冠礼体系,这套冠礼体系后来被称作汉礼。
西汉时期的冠有8种,长冠、通天冠、高山冠、进贤冠、远游冠、獬豸冠、法冠、冠,冠制及用色也逐渐规范化,冠服等级制度再次恢复。如朝会时天子帽戴“通天冠”,官员戴“进贤冠”、“远游冠”、“法冠”、士民戴“冠”。
东汉时期,冠样式与西汉基本相同,仅有细微差别,冠制使用更趋严格,颜色亦有定制。如天子戴“通天冠”,王公、百官戴“进贤冠”、“远游冠”、“武冠”、“法冠”、“神爵冠”、“建华冠”、“却非冠”等。隋文帝即位后重振礼乐,其时的冠制虽袭周礼,但实际上是在北周“平齐所得古礼,参用胡服”的基础上建立的。
隋朝时期的冠有11种,高山冠、通天冠、远游冠、法冠、进贤冠、武冠、獬豸冠、却非冠、建华冠、平冕冠、作乐冕。唐代冠式比前代略有减少,有8种,建冠、翼善冠、进德冠、景侯冠及远游冠五制仍袭隋朝,增“幞头冠”、“笔子帽”、“幞头”三种。
宋朝沿用唐制,冠式有10种:通天冠、梁冠、武弁、进贤冠、貂蝉冠、远游冠、獬豸冠、却非冠、笔子帽、幞头。
辽、金沿用汉制,冠式有6种:貂蝉冠、远游冠、獬豸冠、却非冠、方心曲领、常服幞头。
元代冠式仅有三种:幞头、东样巾、西样巾。明代冠式有9种:翼善冠、远游冠、进贤冠、獬豸冠、却非冠、公服乌纱翼善冠、常服乌纱帽、巾、西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