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隶书特点是什么?

家玥康家玥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字形方整少变化 篆书形体结构由线条构成,笔画的长短粗细变化极大,而隶书字形结构由点画(基本笔画和偏旁)和布白构成,每一笔都变成方形结构,少了文字笔画长短粗细的变化,使字体结构趋于稳定。因此有人将隶书形容为“方笔楷书”或“宽笔楷书”。如“高”“山”“中”等字。 二、笔画排列横式发展 篆书的笔画一般上下左右排列,而隶书的笔画讲究横竖划分,每笔笔画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同时由于“笔毫铺展”,每笔笔画都是“方圆兼有”,既有硬笔画(起笔收笔有棱角)又有软笔画(起笔收笔圆转)。从“石鼓文”到“汉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变化的过程。所以有人说汉代隶书是“方笔硬笔画”。如下图“秦”字的演变过程。 这种横式的书写方式,有利于单字书写时行距的保持与字距的协调。于是出现了后人所称道的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疏密相间”……

三、笔法丰富多样 篆书笔法比较简单,基本上是“线条创作”;隶书则不然,它要求“一笔而成”。这就使得隶书笔法更为丰富。如“点”“勾”“撇”“捺”——这些笔画在篆书中没有或者极少见到。如何运用这些复杂的笔法,创造丰富的艺术效果,是写好隶书的关键。 四、结体灵活多变 汉隶的结体与篆书大不一样,它可以自由地打破篆书的均衡对称,追求一种灵动的美。但是它的“灵动”是有规律可寻的——那就是在相对平衡的原则下,求取动态的平衡。于是我们见到了“左短右长”“上紧下松”“重按轻提”“左小右大”等等结体的特点。 五、笔墨纸砚讲究多 学习隶书需要有一套好的笔墨纸砚工具,它们直接影响到书写的效果。古代对于笔墨纸砚的制作要求很高,讲究“笔性”,比如古人所说的“紫毫”就是狼毫中非常好的一种,制笔时要选取山羊肉质最好的部分;还要讲求“墨质”,即制作的墨汁要细腻滋润;还要讲究“纸性”,古人大都非常注重选择好纸张来书写,比如蔡襄的《万壑松风》就有一章说到选纸的重要性——“纸者字之君,故君子遇纸则喜。”

瞿戈瞿戈优质答主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孔庙藏书的字体为小篆,秦朝时隶书这种字体已比较完成了。

隶书的产生,把古文字演化为今文字,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的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产生和行草书的形成是文字的两次变革,在文字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在形态上发生的一次巨大变化,从此汉字由原来的象形性突出的古汉字阶段,发展到了不象形的今汉字阶段。隶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字形“扁方”,所以郑玄在《诗谱序》中说到隶书时称“……或谓之佐”。“佐”即“扁”的意思。隶书从篆书发展而来,和楷书的关系更为密切。一般认为,隶书在秦朝已经初步成熟,到两汉时期进入全盛期,故有“秦隶”、“汉隶”之说。汉隶在笔法和字形上,较之秦隶有显著的改进和发展,笔法更完备更精致,字形更规范更稳定。汉隶的笔法和字形,被楷书完全继承下来,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字笔法和字形的基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