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底款中国什么陶?
楼主照片中的底款“中国陶”,应该指的是“中国陶瓷”的意思吧。至于这个中国陶是品牌还是产地就不得而知了。 楼上的各位已经回答的比较全面了。我再补充一个关于茶壶底款的常识性知识——除了一些特别有名的壶,一般会在底部留下制作信息或者厂家的商标,但并不会有生产日期和出厂批号这类东西。毕竟这不是酒类的标贴,不可能要求那么严格。 像下面这把清末民初的茶壶,底部通常会留有的“某某窑造”的字样。不过这种比较老的壶通常不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作为喝茶的工具而已。
而现在的壶呢?为了追求销售量的增加往往会在底部标记上自己的商标名字。比如下面的紫砂产品,可以看到底部的“润石轩”印款,也就是商标的名字。 如果想辨别是不是新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闻气味(尤其是刚刚买回来的新壶),如果有一股浓浓的茶壶/茶叶气味,基本上可以判断是新的。另外还可以看做工,新壶的做工一般来说是比较粗放的,因为需要及时出货、增加销售额,所以不会把功夫都花在打磨上。
不过新壶的味道过不了多久就会散掉,所以也不用太担心。 买茶壶就像买东西一样,需要多看,多挑选,多对比。尤其对于不了解的领域,更不应该因为“不懂”就随便买。要知道,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不良商家,他们的产品可能质量很差,但是包装很好,很能迷惑人。 所以一定要记得:买茶壶也要先看、多问、再买! 以上。
紫砂壶,中国的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其最兴盛于明朝正德年间到清朝。因为自古至今的文人赞颂,更加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地位。
紫砂壶,最早产于中国江南人烟稠密的江苏宜兴,也是世界茶文化史上,唯一的一门由一地特产之器,与饮茶文化紧密结合,并且形成独具特色文化体系。紫砂壶与普洱茶结合,在发酵过程中,能够保持原有的汤色,口感,具有良好的保鲜,保温功能。与乌龙茶结合,在淋壶过程中,能够达到恒温,持续释放香味的目的。
中国制壶的兴盛时期在明代,当时的文人墨客喜爱饮茶,就给紫砂壶制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文化上的支持,因此制壶名家辈出,款式精美,各具风格。紫砂壶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到清代,紫砂壶更是成为清皇室的御用茶具,可见其影响之大。
制壶名家,自明代出现了著名的“四名家”和“一大家”之后,到清代又出了黄玉麟,裴石民,顾景舟等等一批制壶大师,他们的作品,成为现代人争相收藏的对象。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周澍题诗一首:宜兴瓷壶,用紫砂,制一色,间有朱砂,色愈佳,供春为龚春,技艺最绝,供其一,时鹏在龚次,李仲芳,杜泉等,下则陈子畦,又下则陈和之,徐友泉,时大彬。后来高手,虽间出,终不逮前四人也。余所藏五壶,一朱砂供春壶,二朱砂时鹏壶。三朱砂时大彬壶,四朱砂杜泉壶,五间色时鹏壶。今之学时、鹏者,独赵元祥,顾元庆,是二人而已。题二首,首曰:“龚春出卖紫砂壶,千金难求一把无。阳羡土性实奇妙,捏成紫砂名盖浇。茶味清若酒味醇,饮罢一时精神爽。茶酒不沾俗人牙,壶也宜人世所夸。”二曰:“宜兴出砂壶,似瓮不是瓮。有嘴不多长,有盖常半空。入注茶茗香,贮茗有数钟。茗亦不常溢,饮尽有迹踪。人亦常珍重,人命同死生。”
清朝郑板桥的题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流砂便自豪。若使旁人称一体。应难盖置好茶包。”
清朝蒋士铨的题诗“桃笙竹簟试初凉,茗碗冰芽嚼齿香。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羡溪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