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怎么看中国水墨画?

熊甄岳熊甄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国油版雕,四大艺术中,国画是国人最为关注也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门艺术。当代的写意画家们,尤其是那些成名已久、享誉画坛大家的作品,价格往往都极其高昂;而他们的理论、著作,也被艺考生们反复翻阅研读。 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画家的作品和论著会有这么高的价值和影响力?难道真的是因为“技术”高超吗?难道真的如齐白石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我们来看他写的《书画真诀》中的两段话: “学我者死!”“欲使千古后有人知我是学徐青藤、陈白阳、董香光等诸家,而非学杨士奇、王绂、沈周者也。” 徐渭(即徐青藤)、吴昌硕、齐白石都是中国近代著名画家;陈白阳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董香光就是董其昌,也是明代书画家。

杨士奇是永乐时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王绂是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少保;沈周是明四家之一。 这几个人的经历和身份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他们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造诣,并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让后世敬仰的成就。

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注重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一点从他们本人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 徐渭的《写意花》、《青藤书屋全集》;吴昌硕的《吴昌硕全集》10卷本;齐白石的《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 当然还有齐白石所谓的“学我者死!”以及开篇所引用的他的另外一段话: “作画先求有古意,若言必古人,是以我法奴故也。”

所以,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们确实拥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二是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艺术创作并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的书稿。而这些,正是他们的画作、著作能够一直流传至今并具备高度影响力的本质原因。 所以,当你们再欣赏这些名家的作品或者研读他们的著作时,请多想想他们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追求吧!或许这样更能理解他们的价值所在。

栗杉彤栗杉彤优质答主

水墨画以水为主,墨为辅的一种绘画。所谓墨即是黑色,用水加以调和,便可产生丰富的变化,浓淡干湿的变化是通过用笔的疾徐顿涩,用墨的枯湿轻重,用水的多寡分布体现出来的。

自十九世纪法国印象主义打破纯粹的固有色之后,对于光与色的研究,终于使色彩从依附于形体的陈规中解放出来。随著分析与综合的深化,色彩的抽象表现性日趋明显,到了马蒂斯,色彩已具有了独立的表现性。

那么,对于以线条与墨块构成的以黑、白、灰为基调的单色素描来说,又是否具有色彩的表现性呢?我认为就中国画的用笔用墨而言,笔墨的浓淡枯湿同样具有像色彩一样独立的抽象的表现性。

这种黑白灰的笔墨语言与马蒂斯色彩语言一样,具有强烈的感情传达功能。如果说马蒂斯的色彩以明度,纯度,色相等构成对比与和谐的交响,那么中国画的笔墨则是由用笔用墨产生出浓淡干湿的变化在“破”与“积”中构成和谐与对比。

马蒂斯的色彩,色彩与素描,色彩与轮廓,色彩与画面构成都是合为一体,整体性,即不可分的。中国画笔墨在表现内容时同样具有不可分割的笔墨一体的、浓淡一体的整体性。

如果说马蒂斯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交响性是平面的,而笔墨的对比和谐是在墨色的流动,融汇,渗化中构成的,是动态和变幻中的和谐。

因此,在中国画中笔与墨、线与色、浓与淡、干与湿、画与题跋等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它们是有机结合在起。笔墨的表现性、整体性、流动性以及在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笔与笔,墨与墨,笔与水,墨与水,笔与色产生了偶然的、神奇的效果,这是具有东方表现性的用笔用墨法的特征和魅力。

笔墨既可被控制,亦可随意挥写;笔触既可细腻,亦可粗糙;既可方笔圆笔兼用,亦可浓笔淡笔并施;既可疏可密,亦可离可合;既可似字非字,亦可似画非画。在笔的提与按、疾与涩、顿与挫,墨的渴与润,干与湿、浓与淡的处理中变化无穷,美不胜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