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原因?
简单说,因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走不通了。 中国画是作为东方文化代表性符号走向世界的,这中间有日本、韩国的国画,但是主要代表还是中国。为什么是中国的画呢?这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书画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而文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水平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虽然现在的所谓“文人”往往连书法都写得一塌糊涂),我国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的艺术成就,就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其中的代表就是书画。而在民间美术中,又有反映人民生活的年画、刺绣等,这些民间艺术反映了民众的生活理想与愿望,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那么,什么是中西绘画的差异呢?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透视关系的表现不同。西画强调客观对象的解剖结构和光影变化,因此必然要表现物体的透视关系;而中国画的笔墨是不需要考虑光暗、透视等问题的,因此可以做到“意在笔先”“笔墨大于一切”。所以,当西方现代派画家尝试着用主观眼去观察表现对象时,他们发现中国画的笔墨可以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笔墨可以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结合。于是诸多现代派的著名画家,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等,都努力在作品中做到主客体的统一。
到了现在,情况发生了倒转。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力的增强,作为文明古国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精神产品。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靠权威艺术家或评论家说了算。于是,一些以前被贬斥的“传统”艺术如京剧、汉服、古琴等,还有我国的山水画,都开始受到人们的追捧。这其中,山水画因为既代表了我国文化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成为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网红”。
中国绘画发展至20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使中国画的形态产生巨大变革,水墨画与工笔画开始分立,水墨画完成了由文人雅玩向现代艺术转化的过程,工笔画继承前代宫廷画风,吸收年画等民间绘画样式,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思想和美学影响中不断革新,而走向当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笔画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和艺术潮流的更新而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绘画形态,而且在国际艺术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赢得了世界性的高度关注和尊重。
中国工笔画20世纪后期的繁荣和发展,是与时俱进中产生的艺术史的奇迹。对于这个历史过程的回顾,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兴起之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美术遗产的现代性转化,形成了当时艺术界对于工笔重彩画的热情关注和实验。如50至60年代的傅抱石和关山月、陆俨少的创作为开创气势雄浑的写意山水画新格局做出了重大贡献,潘天寿则在笔墨意象的自觉中发展了富于现代感的花鸟画图式。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融汇了唐宋院体,清代恽南田与海派的工笔重彩花鸟画传统,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造型与色彩语言,形成了雅致清丽的现代风范。刘继安融会传统民间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因素,创造出装饰性的现代工笔重彩画风。何香凝、丰子恺、周昌谷、方召洱等一批著名画家都是其中重要的代表性创作者。他们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所开拓和建立的工笔画与重彩画艺术的新格局和新方法,成为后来中国工笔画勃兴和繁荣的艺术基础,而陈之佛、刘继安的实验也直接开启了蒋彩萍、吴山明及广东、上海诸多工笔人物画家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