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票面值有多少种?
2017年发行的特种邮票,全套4枚票面数字分别为:5.6、8.8、9.8、10.8元(10.8-5.6=5.2); 2017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全套5枚票面数字分别为:60分、60分、80分、80分和100分(100-60=40;80-60=20;80-80=0) 2017年发行的普通邮票,全套6枚票面数字分别为:3元、3元、4元、4元、5元、5元 所以面值加起来是:5.6+8.8+9.8+10.8+60+60+80+80+100+3+3+4+4+5+5=356.6元 所以这年邮票总成本为356.6/4=89.15元 而这仅相当于2017年度发行的新邮总票数的十分之一不到。而2016年的新邮发行量则更少,仅为7742万套。
邮票的编号和面值分别表明了邮票发行的先后顺序以及需要交付的购买费用。1949年到1959年,我国发行的邮票面值只有分,而且都是阿拉伯数字的汉字。如1950年12月1日发行的特1《全国战斗英雄出席代表大会》邮票,其面值就有壹角、贰角、叁角等汉字。
1959年之后,邮票面值首次出现以元为单位,但仍用汉字印刷体表示。如1959年3月1日发行的特43《保卫和平友谊团结》邮票,其面值即为壹元。直到1971年,我国的邮票面值单位才统一改为分、角、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从1980年发行J56《少林寺》开始,邮票发行序号前开始加注拼音字母"T"、"J"、"C",分别表示特、纪、编。
世界上邮票的面值,没有一定统一的限制和标准。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的邮政资费和邮票面值较低,以适应广大人民的需要;而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服务设施较好以及需要支付的工资、福利较高,加之印刷邮票时使用材料、工艺和防伪技术要求严格,印量相对不大,成本分摊较高,导致邮政资费和邮票面值相对要高。
当前世界上邮票面值最高的是大洋洲岛国图瓦卢发行的,面值为20万斐济元的一枚邮票(合人民币48万元)。其次为太平洋东岸的群岛国家基里巴斯面值50万比索一张的邮票(合人民币160多万元)。这两个国家都是岛国,其“本土”上居民数量稀少,其邮票绝大多数都不是在当地使用,而是销往国外的集邮市场。
在西方大国中,邮票面值较高的多为有纪念意义的“一次票”或特殊的航空邮票;普遍使用的大众化邮票面值还是不高的,如美、英、法、德四国的普通邮票以1元多人民币的面值最多,加拿大面值2元至5元人民币的邮票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