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如何欣赏中国书法?
瞿镇最佳答案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40岁时的代表作品,此时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造诣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在书写这篇文章时,其笔法、结构、章法都达到了极致。
第一,从笔法上讲,王逸少是在用毛笔书写时,通过蘸墨、运笔、换墨来充分展现“笔法”这一概念的。我们看他的行笔是沉着而又迅疾的;点画是精细而又生动的;用墨是大面积湿墨染出,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第二,从字法上讲,通篇字形多变而不杂,多独体字而少合体字,多左宽右窄者而少左右等宽者。每个字的笔画安排疏密得当又变化多样。如“之”“以”“年”“旧”等字右边的笔划皆作短细状,与左侧宽大的笔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从章法的上讲,全篇字与字之间相离不过2毫米,行与行之间相隔约1厘米(按:此二数非绝对精确)。这种紧促的行间距离加上通篇的墨色渗透,使得整篇字仿佛笼罩在一层若有若无的迷雾之中。这种效果和王羲之风流典雅的气质非常契合,让人看了之后有一种迷离惝恍、心旷神怡的感觉。
第四,从整体上看,这件书法作品形式完美,内容与表现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且和谐。通篇气息贯注,神采焕发。
第五,从流传至今的副本来看,有唐代冯承素摹本,宋代拓本等等。这些副本的墨迹、碑刻虽然经过了长久的岁月,但它们都能够较为完整地体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原貌。
以上五方面的原因使《兰亭集序》成为中国书法界的一座丰碑。当然,《兰亭集序》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如此高的地位还有其它原因,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
《兰亭序》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似欹而复正,或粗而能锐,变化无穷。全文324字,字字笔画有朝向,有情态,有节奏,笔断意连,气势通贯。它“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具有一种高贵深沉、平和自然之美。书体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笔形多有楷书、草书、篆书、隶书等字的形态,结构或疏朗飘逸,或茂密深沉,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简或繁,或虚或实,用笔多变而含蓄。整体风格寓变化于统一,寄欹侧于平正,藏巧媚于古拙,真可谓匠心独运,神乎其技。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在世时便收集王书4000余纸,临摹不倦。他曾经对魏征说:“书学博士、王羲之书,玄之,又玄!”“朕得其数以判天下事,庶几其有济焉。”所以对《兰亭序》情有独钟,在他临终前特意吩咐一定要将《兰亭序》带到九泉之下。
历代书家大都爱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寒食帖》皆从王字化出。此外,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柳公权、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家的艺术创作。其影响之深远,真可谓“百代皆行秘宝”。
由于《兰亭序》的影响,唐代初期,以“初唐四家”为代表的书法家,书作中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兰亭”的印记,也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书法审美取向。孙过庭“博雅有余,隽妙不足”,虞世南“绰有余裕”,欧阳询“方整有余,自在不足”,褚遂良“清远潇洒”,薛稷“文采风流”。王羲之《兰亭序》以及“初唐四家”为唐代行书开了新面,“尚法”成为这时期书法艺术的主旋律。
苏轼在论及书法时曾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法到极处无古人”,并认为“书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些正是“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美学思想的写照。黄庭坚“纵横飘逸”“大巧若拙”;米芾“姿媚灵动、自然天成”;蔡襄“风骨俊健”“端劲高古”。这一时期,“尚意”成为其书法艺术的主旋律。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书当造极,而无古无今,亦无我无他……”明宋濂曾说:“法度备而归于变化自然者,其神品邪?”书法作品中“有意”与“无意”的存在,是书家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国书法艺术,在“尚法”与“尚意”、“有意”与“无意”的矛盾运动中,永不停止地向前发展。中国书法艺术,不拘于形式,法无定法,在法外求法。意的表达,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也是书家终身追求的目标。“无意于佳”“无我无他”,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兰亭之神”使后世多少书法家“魂牵梦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