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四绝出自哪里?
“梅兰竹菊”四君子,在文人画里出现频率最高,与诗人、幽居、隐士等意象一样。其实,这不仅仅是文人画家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创造! 中国画史上最早以“四君子”题写作品的,当属文徵明《兰竹石图》(北京故宫藏)。但此处的“四君子”并不指兰花、竹子、菊花,而是指梅兰竹石,只不过是取其首字罢了——类似今天玩文字游戏搞出的简称。 那么为什么是这四样呢?因为,梅,冷香自赏;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傲霜耐寒。
除了“四君子”,古代文人还喜欢用“岁寒三友”来表示对高洁品性的追求。“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和“四君子”差不多,同样表达了古人对于人格的高洁追求——“志士仁人,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风雪夜归人”“梅香映雪”“青松傲雪”等等,都是形容一种坚忍不拔意志品格的。 不过,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植物确实都不咋干净…… 比如,梅花香暗里传,容易招引虫子,得勤着点收拾!另外,有的梅花居然能开在树上,如蜡梅、桃梅、青梅花,这直接导致“梅香扑鼻”——原来,不是只有宋代文人多爱熏得一身香。
至于翠竹……那可是有竹虫的哦~~~还有竹笋……偶尔也窜到菜地里去。 当然,最脏的还是菊花,不仅花期不长而且到处结籽,一旦弄回去,整个花盆都乱了套。
四绝,绘画术语,指画品之能事俱全者。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唐玄宗时王右丞、李将军、毕庶长、郑广文四人各善山水、人物鞍马、台阁、花鸟而称四家,后人亦称四绝。一指唐王维诗书画印俱佳。亦指苏轼诗书画三绝。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分画为四格,逸格、神格、妙格、能格。宋刘道醇则分三品九格,圣品(自然、神韵、生动)、神品(精巧、焕烂、奇妙)、逸品(简易、高古)、能品(谨细、指定、精能),后亦称四绝。一指明徐渭诗、书、画、印俱全称四绝。
现代国画四绝:是指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走兽这四种中国画题材,合称“中国画四绝”。
山水画,中国传统人物的代表性画种之一。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直至隋代,始告建立。初以描绘情节为主,盛唐以后着力表现意境,诗情入画,历经五代、两宋,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堪与人物画分庭抗礼的主流画科,元以后成为中国画的主体。山水画多以自然风景为描绘对象,采用散点透视法,营造出几近无限的“阔远”空间,以水墨为主的色彩体系和独特的笔墨技法,表现出山水的自然美。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以水墨语言为核心的独特艺术形式和审美体系,有工笔和水墨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山水画在隋唐以前,更多的作为人物故事的背景出现,从隋代开始山水画开始独立成幅,尤其是李思训、王维为代表的画家,确立了唐代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的基本面貌。继晋代顾恺之画“春山烟云绵连,浮彩飞动”,隋代展子虔画“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后,唐李昭道画《明皇幸蜀图》,“图山川之难,分径险易,溪涧可度,令神奥人天。为天下第一”(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五代荆浩画“天台五代图”皆“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人行其中者,恰若蚂蚁”;关仝画“秋山遥思图”“秋山晚翠”“关岭家山”等,峰峦高峻,深山巨壁。北宋董源则画江南景色中的平淡天真,范宽画“溪山行旅图”,气势逼人而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郭熙则“写山石云烟随笔所诣,峰峦浑厚,势状雄强,名动天下”,《林泉高致》更是描绘了山水林泉和烟霞云景的许多可望、可游、可居的去处。南宋马远和夏圭画“边角之景”,偏安一隅,而“残山剩水”,正可写心中之块垒。从北宋到南宋,出现了李成、许道宁、高克恭等许许多多的画山川自然的丹青手,他们的传世作品和许多典籍的记录,都标志着山水画的完全繁荣时期已经到来。
人物画,“始于战国,盛于汉唐之间”(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主要以描绘人物和/或人类社会活动为中心内容的绘画,经历了由“以形写神”(《古画品录》)、“气韵生动”(又同上),到“传神写照”(《图画见闻志》)的各个发展过程,到唐代周昉、张萱等写贵族妇女的闲赏游乐,顾恺之的“淡扫清扬”、陆探微的“面如卵,波臣眉”,在表现手法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吴道子和张僧繇的“疏体”线描,更为“吴带当风”式的衣纹褶皱,表现了飘逸俊爽、刚柔皆备的气韵和格调。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将人物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绪,以及夜宴的喧嚣和会棋的肃穆,生动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