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最小的钱币单位是什么?

慕容婧可慕容婧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目前流通的纸币最小面值是1元,硬币最小面值是5分。 之前还有用铸币的,最小平面值应该是明嘉靖通宝,直径约2.4cm,重3.9g,面值相当于现在的几分钱。

再早一些的货币就不太好考证了,宋朝交子等纸币发行时并不是按面额发行的,而是每千套为一套,每一张纸币都有对应的编号和印钞的日期,因此虽然你手里的一张纸币可能只值几十元钱,但是一旦找到第一张,后面的就都值钱了,因为完整的整套纸币价值很高。

还有一种叫“大钱”的汉代钱币,面值很大,但很遗憾并没有保留到现在,据说一枚在拍卖会上曾经拍出过300多万元的高价。 我曾经收集到一种民国时期的小铜币,背面的图案是一个大大的十,推测应该是当时的一种辅币,因为面值太小而没留下来。

历史上还出现过金锭,最大的金锭是1987年辽宁鞍山发现的清咸丰金锭,重630克,目前是中国发现的最大一块方金。 以前还有银元宝、银锞子,这些货币面值都是固定的,比如有一两银元宝,就一定不会是一斤银元宝。

现在这些旧钱币已经很少见了,我家里有一些珍藏,每次拿出一两枚出来都能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他们一定会问这问那,我也乐此不疲,毕竟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益嘉馨益嘉馨优质答主

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商末周初的青铜海贝,它纯粹是一个仿贝,同真正的贝币相差不多。这种仿贝是作为贝币缺少时的补充币发行的。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刀币,这种刀币仍属于贝壳货币体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初期,随着各诸侯国政治、经济的独立发展,铸币权下放到各国,于是形成了晋、郑、卫、秦等国铸行“布币”,齐、燕铸行“刀币”,楚国铸行“爰金”和“蚁鼻钱”的局面。

蚁鼻钱是我国最早的青铜铸币,距今2700多年,这是楚国铜币的名称。蚁鼻钱因其钱文像蚂蚁的鼻子而得名,也称为“膊鼻钱”、“鬼脸钱”。这种铜币的形状像一个鹅鼻,正面有文字,文字上有一横杆,形如铲。蚁鼻钱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青铜铲,是我国锄形铜铲的演变而来的,是我国最早的青铜铸币,铸造粗糙,形体、大小、厚薄也不整齐。

“爰”通“银”。这种铜币以金为质,铸成大块的饼形金钣,重约20余两。在金钣的正中和四角有“郢爱”或“陈爱”的铭文,“郢”、“陈”是楚国的都邑名,“爰金”之名由此而来。「爰」字也有通“袁」的古本,因为「袁」有「借入」的意思。爰金实际上就是金属大面额的银行本票。

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是仿照刀形工具和武器而制成的。据记载,刀币是齐国首创,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其形状像一把曲刃的短剑。刀币有大刀、小刀、明刀、齐刀和弧刀几种。布币是流行于三晋、两周及韩、赵、魏分晋后所辖地区的一种古代铜币。布币有空首布(钱)。布币和刀币,都是沿用原始社会末期的铲和刀为模型铸造的,都是由农具演变而来,与我国商朝人民的以农为本的农业社会是分不开的。

战国末期,秦惠王统一西部各国,开始使用圆形钱,秦国圆钱是仿“布币”而铸成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统一货币制,全国各地通行秦国的“半两钱”。半两是当时表示重量的一种记号,实际上这枚圆形方孔钱重十二铢,半两钱的直径为1.2—3.4厘米,厚2—5毫米,半两钱是秦朝货币的法定称谓,在“半两”二字下面还有“重半两”或“重十二铢”的小字。半两钱在秦始皇铸行后,沿用至汉文帝太初五年(公元前106年),历时110年。汉武帝时五铢钱面世,五铢钱的重量就是5铢,五铢钱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流通最广的铜币。

宋、元、明、清,我国的金属货币主要为铜钱和白银。纸币在宋、元、明三朝与铜钱、白银并行使用。清朝在康、雍、乾时期只使用铜钱和白银。

从宋至清,我国的铜钱仍用圆形方孔的传统式样,只是钱文发生了较大变化,宋代钱文多数为赵宋皇帝的“御书”体,钱文有从对读、直读、旋读等。

清代铜钱钱文有满汉两种文字组成,“宝”字在钱文最前面,“通宝”在钱文最后。中间两个字就是“宝地”的名称,“通宝”二字也有写作“重宝”、“元宝”的,或称“当十”、“当五”、“当三”、“当一”等等。“当十”就是一枚铜钱等于10枚小钱,“当五”就是等于5枚小钱,后来,人们就把“宝地当十”或“宝地五”当作清钱的通称。

清钱的“宝地”有二十多处,分铸钱工部和各省份,如工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苏州宝苏局、杭州宝泉局、南京宝江局、苏州宝苏局、广东宝广局等。清朝初年到雍正年间,铸钱最多的是工部的宝泉、宝源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