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颜料为什么比中国的好?
最近正好研究日本制颜料,就这个问题写一份短一点的解答。 (注:本人不是专业人士,只是业余爱好者,错误在所难免)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日本的颜料制造业起步是很晚的——大约是在江户时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和我国明代中期差不多;又因为岛国地理环境的关系(与世隔绝),所以在很多方面可以“复制”我国唐宋时期的绘画技法、材料和工具。因此我们可以说,至少在明末清初,中日两国在颜料制造上处于“同一起跑线”。
其次,要说到近代,则必须提到一个叫做“王己千”的人。此人早年留学法国,归国后任教于浙江大学,一生爱好作画,尤其擅长山水,同时又是位热心的文物收藏家。在他生前,曾花重金收藏到了不少珍贵的古代书画作品,并且致力于将这些作品公之于众。他创办的浙江大学艺术系,为浙江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艺术人才;他编写的《中国名画集》,更是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书画的重要文献。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介绍齐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时这样写道——“画中的色法,除却水彩色印外,全是旧色。”这里讲的“旧色”是指什么?他接着解释道——“指元代黄公望、倪瓒诸家所用的色相而言……即不是现在市面上的颜料。”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1、日本的颜料制造起码到了明治维新以后开始领先于我国,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染色纸和着色玻璃得到证明。
2、我国的古代绘画在颜料使用上有着很高的水平,只不过后世由于材料和技术的原因失传了。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咱们不能只当吃瓜群众,还要当思考着的吃瓜群众嘛,那么首先咱们得了解下绘画颜料的工艺特点。
颜料,也称色料,它的颜色是自身固有的,并能把这种颜色呈示给别人或转移(呈示)到其他物体上,颜料的制造工艺主要过程是研磨,将色料研磨分散在调和剂中,制成的颜料称为浆料。浆料一般呈黏稠状,若将其干燥,将所得的粉料与调和剂再次混和研磨而成的颜料称为湿颜料。
这里重点说下研磨,是颜料制造中关键又复杂的过程,研磨的目的是使颜料得到进一步研细、分散,得到一定细度和黏度的色浆,使得颜料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提高着色能力,这是颜料制造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一般采用轮碾机、球磨机等设备进行。
轮碾机由圆盘状底盘和圆锥状碾轮组成。碾轮由底盘中心轴驱动绕底盘运行,在底盘上沿碾轮作自旋运动。同时底盘由主轴驱动低速转动,颜料在底盘上由碾轮反复碾压,研细分散均匀后成为色浆。该设备对颜料进行湿研磨效果更好,常用于研磨胶型、油型及印染用媒染剂型颜料。
球磨机广泛用于有色冶金、矿山、硅酸盐、玻璃、建材、耐火材料、化肥、黑色冶金、陶瓷、化工以及其他工矿企业。
另外呢,颜料的性能除了与色料本身的性质有关外,和颜料制作的工艺及制造的质量也有关。
接下来呢,谈谈日本和中国在这方面的区别,第一:研磨时间不同,一般国产颜料研磨几十遍(几十个小时)就结束制造了,日本研磨几百遍(几百个小时)。第二:研磨设备和工艺也不一样,国产颜料一般采用普通的球磨机研磨(比如陶瓷厂普遍采用球磨机研磨色釉料),日本除普通球磨机研磨外,还采用砂磨机研磨(比普通球磨机的研磨效率高、细度更细),日本将颜料研磨至极细度后,放入动物脂肪(或植物油),继续研磨,因此颜料粘度极佳。
国产颜料研磨时间和工艺不如日本精致,因此国产颜料整体效果不如日本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