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都有什么体?

逄静琳逄静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汉字书写体系就形成了毛笔字(也就是今人通常理解的毛笔楷书、行书、草书等)和硬笔字(包括篆刻中的刀刻文字、碑石拓片上的文字等)两大分支。其中,毛笔字又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个分支;而硬笔字则主要包括古隶(也称“汉隶”或“汉朝隶书”)、唐楷、宋徽宗瘦金书、元代赵孟頫的行书和明代文徵明的草书中衍生出来的现代通行汉字手写正楷字。

1. 甲骨文

2. 金文(又称“钟鼎文”“吉金文字”)——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主要是鼎彝等礼器)铸刻的文字。

3. 小篆——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整理发展出的秦代标准字体,与今天的汉字迥异,笔画繁杂,结构不规则。

4. 隶书——西汉时期产生于吏道(基层官吏)之间的字体,结构扁平化,字形向右上方伸展,笔法灵动。东汉末年,隶书渐失风尚,魏、晋之后不再为世所重。但时至今日,人们仍在学习隶书的笔法以增添自己书法作品的韵味。

5. 章草——汉初,在隶书基础上简化而成的一种草写汉字的方法。至魏、晋时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特点,笔形简省,字形趋扁,横画竖切,左低右高,字体洒脱。后世称这种风格的小草为“章草”,也称“章草”为“小草”。

6. 大草(又名“狂草”)—魏晋之际,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创作的行草称为“二王”。唐人张怀瓘《书断》中评其草书说:“(王羲之)真草惟王右军最工。思逸神飞,笔强理胜。”后世行草书大多以“二王”为宗。

7. 楷书 8. 行书 9. 草书

蔺茸茸蔺茸茸优质答主

书法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所以,学书法,要以临习和研究历代的法书为基础,不能凭空随意信笔胡写,要从传统(法度)中来。汉字的字体主要有下列五种:

一、篆书:

篆书,从书法角度分,又有大篆和小篆之说。大篆比较繁琐,笔画屈曲圆转,线条如盘曲的铁丝。小篆已经比较整齐,线条单一,笔画如铁线。篆书多用在古代特殊场合、特殊物品上。现代文字里,常用篆字做装饰性的艺术设计。

二、隶书:

隶书在篆书之后出现,在秦代已为流行书体,到汉代达到鼎盛,所以汉代又称为“隶书时代”。隶书的字形比篆书扁方,小篆曲盘的线条在隶书中被平直拉长,而且出现了“波挑”和“撇捺”,蚕头雁尾,讲究“一波三折”,方劲古拙,具有遒劲之势。现代的简化字多来源于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三、楷书:

这种字体是由隶书演变而成的,字形工整,结构清晰,用笔平直,笔画规整。楷书在魏晋时形成,南北朝时在碑刻上广泛使用,唐代达到鼎盛,成为通行的主要字体,沿用至今。现在我们平时写汉字,都用楷书。

四、行书:

行书是从楷书简化派生出来的,楷法多一些叫“行楷”,草法多一些叫“行草”。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它既不像楷书那样端正,也不像草书那样奔放,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最简便的字体。相传为西汉以来的史游所创,魏晋时在社会上兴起,传王羲之、王献之尤为擅长,他们的《兰亭集序》和《鸭头丸帖》是行书中的双璧。

五、草书:

草书是从行书再简化、放纵演变来的,它是最便捷又富于艺术性的一种书法,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出自汉初,是篆、隶、楷、行书的混合体;今草出自晋代,是行书的进一步简化,字形秀丽婉转,笔画连环回转,相互呼应,但不易辨认;狂草出自唐代,是今草的演变,写得更为放纵、草化,有时变形得让人完全看不懂。东汉张芝是第一个以善草书著称的书家,他尤精章草,并将章草进行草化改革而成今草,人称“草圣”,代表作品有《八月贴》、《冠军贴》,惜未传真迹。后有“草圣”之称者还有唐代的怀素,他的草书笔意奔放,体气超凡,不拘规矩,变化丰富,自成一格,所书《自序帖》和《千字文》名闻古今。

以上五种字体,篆、隶、楷、草是我国书法沿革中,字体书体演变次序,而行书则夹杂在后三种字体中产生、成熟和演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